【文匯網訊】(香港文匯報網 記者 姜嘉軒)為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中央政府有關部門已實現了讓經費過境到港資助科研活動,本港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及6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的有關項目申請已獲批准,並已完成撥款。香港理工大學國家鋼結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鍾國輝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資金過河」是無數本港科研學者期盼而久的事情,「是次的100萬元款項相信只是一個試點,證明資金過境可行。」他估計未來全港科研單位可以申請到的經費總額有望達數以億元計,國家對港的支持力度可想而知。
以往本港大學學者若要申請內地經費,必須要到所屬大學位於內地的產學研基地申請,經費亦限制只能在內地使用,鍾國輝認為中央讓「資金過河」資助香港科研項目的新措施實行後,資金可以過境,肯定會帶來方便,效率亦有所提升,令本港科研界大為振奮。其中本港「16+6」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 每個機構分別可申請100萬元人民幣(下同)研究經費。
「是次的100萬元款項相信是一個試點,證明資金過境可行。」鍾國輝解釋,他在今年1月曾與國家科技部副部長黃衛會面,當時已得悉有經費「過境」新安排,並在短時間內通過所有程序,撥出款項。
鍾國輝認為有關措施意義深遠,「日後本港學者可以直接申請內地經費,全港科研單位加起來的數額有機會達到數以億元計,體現出國家對香港的大力支持。」
增港青信心 投身科研路
除了科研經費來源有所增加,中央提出的新措施亦可加強本港科研人才的多元出路,例如以往本地科研學生或博士生,要找到科研機構從事研究工作的機會其實不多,亦有一些博士後只能從事短期合約工作,過後又要尋求下個落腳項目,這些情況對他們而言頗為困擾,「所以業界非常期望,日後能有大型科研項目與資金到港,這樣既可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也可讓本地科研學生及博士生更清晰、更穩定的工作前景,令年輕一代更有信心投身科研路。
總括而言,鍾國輝形容新措施對香港分中心以至科研界均是一項令人鼓舞的措施,而國家一直對於鋼結構產業予以重視,因它是個極其龐大的產業(見另稿),同時隨着國家大力推動「一帶一路」戰略,沿路基建發展不斷,加上內地包括粵港澳大灣區在內亦有很多大型基建工程,全都涉及鋼結構工程,可見鋼結構工程應用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升祖國鋼材質量 助中國品牌「走出去」
國家主席習近平作出重要指示,要促進香港與內地加強科研合作,發揮各自的科技優勢,為國家及本港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作出貢獻。從事鋼結構工程研究的專家鍾國輝解釋指,國家鋼產量數字驚人,理大國家鋼結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的工作是銳意提升國家鋼材質量,並建立能與國際接軌的鋼鐵建造規格指標,讓「中國品牌」優質鋼材能出口世界,真正實現「國家所需,香港所長」。
「全球鋼鐵產量約16億噸,中國佔大約一半,約為8億噸左右」,鍾國輝表示粗略計一噸值5,000元人民幣來換算,總值絕對是天文數字。問題在於國家鋼鐵行業正面臨產量過剩及鋼材品質的嚴峻挑戰,推動大量出口是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然而前題是要提升鋼材質量,並要建立能與國際接軌的鋼鐵建造規格指標,而這正是分中心的工作。
鍾國輝表示,香港分中心已在2015年先後出版了兩本專業技術手冊,指導工程師參照美、日、歐、澳等國的鋼材特性,選出合格的國產鋼材,以供海外建築項目應用,第二版手冊亦會即將推出,將俄國鋼材特性亦加入其中,相信可助國產鋼材進一步往外推廣。
對於本港與內地科研緊密合作,鍾國輝指在鋼結構領域上尤見重要,「事實上中國鋼產主要集中在北方,而包括大灣區在內的南方則主要是鋼構加工廠,簡言之就是北方做好鋼原材料,再送往南方加工成鋼結構」,分中心的另一項工作是進一步協助設計,增強成品的競爭能力,足見本港與內地工作環環相扣,各司其職。
責任編輯: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