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每逢兒童節,總有一些早就成年的青年在網上撒嬌賣萌,「我是兒童,禮物拿來」「都別跟我客氣,求紅包」之類的言語並不少見。有個詞叫「賣萌可恥」,但這個表達本身就有嬌嗔的意味。我們看到「返童族」的種種表現,要理解其表象之下的深層問題。拂去附在人生本相之上的泡沫和沙塵,才能直面現實難題,並找到不訴諸「重返童年」也能尋求精神慰藉的方式。
據中國青年報6月1日報道,每逢兒童節,總有一些早就成年的青年在網上撒嬌賣萌,「我是兒童,禮物拿來」「都別跟我客氣,求紅包」之類的言語並不少見。有個詞叫「賣萌可恥」,但這個表達本身就有嬌嗔的意味。或許不會有多少年輕人真的認為「賣萌」是無法接受的,就連一些平時愛板著臉說話的嚴肅媒體,在網上有時也得賣賣萌、撒撒嬌,活躍一下氣氛,以爭取年輕人的關注。而在年輕人裡,童心未泯者不在少數,他們並不認為這是幼稚的,就像很多成年的80後和90後依然能從一些面向低齡受眾的動漫裡找到快樂,保持童心和童真反而是一種「成功」。
這不是簡單意義上的「不想長大」,而是面對所謂的「成熟」時保持的一種反觀自我的純粹。或許,可以稱之為「返童族」。「返童」本身並無褒貶之義,「返童現象」在心理學上也早有科學論證,只不過,這個「返童現象」特指老年人的孩童心態,何況古人也愛講「老頑童」「老小孩」之類的事情,此現象並不難接受。耐人尋味的是,心態未老的年輕人,為何也有「返童」的表徵呢?
其實,「返童族」裡也有「真返童」和「假返童」的區別。絕大多數成年人不會真的天真到以為自己是小孩,還能任性撒嬌,還能被別人當成寶寶寵愛。但也的確有些人在精神上沒「斷奶」,雖然生理年齡快要步入中年了,心理年齡還停留在10多年前,這就是「真返童」。這有點類似於不久前很火的「巨嬰」概念,但與無意識地停留在幼稚、偏狹和自私狀態裡的「巨嬰」不同,「返童族」更趨於一種刻意為之的結果,他們未必對此是不清醒的,可能看得很透徹,什麼都明白,但就是願意成為一個「套中人」,不願意走出呵護自己的「溫室」,即使遭到外界的批評指責,依然不為所動。
這是因為,他們已經形成了一套能夠自洽的思維方式,按照他們的立場,對很多問題的看法是有「合理邏輯」的。從一些日常可見的現象來看,「返童族」的一個邏輯起點是:從對外部環境的應激反應裡確定立場和言行。
比如,有些年輕人把「啃老」當成理所當然的事,並非因為他們真的不明事理,更不是不孝順,而是在具體問題上,受外部觀念影響——「其他人也有啃老的」「年輕人靠拼爹找工作」之類的觀念,會影響他們的判斷。但成熟的人都明白,這些也只是社會價值觀萬象裡的一部分,有獨立思考力的年輕人,理應對此作出合理的辨別。但是,這些真正的「返童族」的觀念是模糊的,很容易受外界誘導,並且「為我所用」,為自己錯誤的觀念提供所謂的「合理性」。
這就不只是常見觀點所批評的「幼稚自私」問題了,其本質上是缺乏獨立判斷力和思考力所導致的結果。這些「返童族」的根本問題就出在這裡,而要有所改變,也只能從通過沉潛思考、擁有主見開始。
可惜的是,外界尤其是教育者對這些問題還沒有足夠的重視,很多年輕人在成年之前,完全沉浸在應試思維的海洋裡,「題山卷海」壓抑了他們最該擁有獨立精神的美好時光,即使進入優秀的大學,往往也難以從舊思維裡掙脫出來。更何況,很多人並不打算跳出來,應試思維所導致的所謂「精緻利己」心理,始終影響著一些年輕人,他們也未必會為此困擾,因為這已經成為他們穩定的價值觀念。但長遠來看,這就真的好嗎?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不過,多數喜歡賣萌撒嬌的「返童族」只是「假返童族」,他們並非因自私偏狹而「返童」,而是喜歡在調侃和嬌嗔裡消解生活裡的壓抑感和倦怠感,或許這是一種高明的技巧,畢竟,年輕人比前輩們更喜歡「自黑」,也更善於自嘲,這未嘗不是一種更自信和開明的心態。
「假返童族」們借助童年話語來呈現當下的心態,這或許可以被看成一種「刷存在感」的方式。因為,在不少年輕人看來,保持童心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明代思想家李贄也說過:「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從某種意義上講,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初心、保持真心。有句話叫「越長大越孤獨」,是因為人步入成年後會愈發體會到現實的艱辛,感知到人性和社會的複雜,如果在這個過程裡仍童心不改,反而是一種美好的品質。
當然,這與網絡文化裡流行的「萌文化」有關。雖然目前公認「萌文化」來源於日本,與動漫等二次元圈子有關,但它已經滲透進了青年網絡語言和思維方式裡。「返童族」與「萌文化」的關聯是隱蔽的,甚至連賣萌撒嬌的年輕人自身都意識不到,自己已經接納了這種網絡話語,並且結合不同的具體語境來使用它們。
進而言之,這些「假返童族」並不是真的在精神上沒「斷奶」,只是把童年當成反照當下的一面鏡子,為現實庸常生活提供另一個維度的參考。或許,有些年長者會認為他們不夠成熟,但願意回顧童年以及從童年中能夠獲得快慰,需要基於「童年是美好」的前提。
相比前人,90後們童年的成長環境在物質和文化上都充裕了不少,不少人對「貧窮」「飢餓」之類的問題並無直接感受,甚至童年是他們在成年後遭遇苦痛後可以重返的一個精神家園——童年是真實存在的,也是可以被重新想像的,因為它是純真美好的,所以才值得被反覆提及。而他們面對的現實困境又是複雜的,不管是就業和購房的壓力,還是個人成長選擇和社會賦予空間之間的難題,都在困擾著他們。
因此,我們看到「返童族」的種種表現,要理解其表象之下的深層問題。拂去附在人生本相之上的泡沫和沙塵,才能直面現實難題,並找到不訴諸「重返童年」也能尋求精神慰藉的方式。
責任編輯:麗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