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郭若溪)深圳特區建立以來,中英街曾經憑藉其優先開放的地理優勢而一躍成為全國著名的「購物天堂」,來此購買國外免稅商品的各地民眾絡繹不絕;但隨著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中英街商業由盛轉衰,轉型成為一處富有人文內涵的旅遊勝地。中英街興衰變遷的背後,映照出中國從封閉走向開放、從相對落後走向富強的時代鉅變。
在香港和深圳山水相連的沙頭角邊境古鎮,有一條神祕的小街。這條小街雖然長不過250米,寬不足4米,卻與德國的柏林牆、朝鮮的三八線、越南的賢良橋一併成為20世紀最具影響的4條分界線。它就是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中英街。
深圳特區開放造出「購物天堂」
1979年,深圳蛇口的第一聲炮響拉開了中國經濟特區建設的序幕,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開了封閉多年的邊防禁區大門。1983年,《開放中英街協議》簽訂之後,大量的資金湧入、人力和物力整飭與修建,使中英街迅速繁榮興旺起來。憑藉著毗鄰香港的特殊位置和免稅街的獨特優勢,街上商品與內地市場上的產品差價高達60%,布料成衣、食品飲料、日用物品等琳琅滿目的百貨,讓正值市場經濟時的內地遊客眼花繚亂,進而紛紛解囊。在當時,去深圳到中英街是一個「見世面」的大事,買一件外國T恤衫穿能在親戚面前威風一整年。
按規定,凡進入中英街的遊客不能「越界」到香港一側的店舖購物。因此,開放初期,中英街呈現出「一邊倒」的發展趨勢。來自內地的購物人流基本上被控制在華界一側的店舖購物,英界一側的店舖相對冷清。不少人在巡警不備之時,乘機跑到英界一側的店舖購物,並迅速將購物袋丟給華界一側接應的人。
這一時期,中英街店舖林立,金銀首飾、服裝、電子錶、進口錄音機、數碼照相機、攝像機等成為銷售的熱點,金舖從最初的3家發展到47家,最多時一天曾湧入10萬人次的遊客,摩肩擦踵半個小時都走不完,中英街迎來了名副其實的黃金時代。中英街歷史博物館提供的資料顯示,僅1988年5月至10月,中英街黃金裝飾品的銷售量就達到5噸,金額6.5億港元。「購金熱」一直持續,在1992年達到高潮。除香港著名金店「謝瑞麟」和沙頭角日用百貨商店外,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和深圳發展銀行都在中英街設有營業機構,中英街僅上繳稅收一年就超過1億。
20世紀90年代後期,相比中國內地市場的開放與繁榮,中英街上緊密相連的店舖顯得狹小而擁擠,不少慕名而來的遊客大失所望。同時,由於商業管理鬆弛,不法商人進街謀利,假貨令中英街商譽掃地,購物欺詐成了一張撕不掉的標籤,每日客流量從十萬人次驟減至千餘人。
繁榮落幕 日均十萬到千人
香港回歸令中英街擺脫兩國管轄的困局,也令它失去了香港窗口的功能,「購物天堂」的稱號逐漸褪色。此後,受香港自由行開放和境外購物越發便利的影響,中英街更是日漸蕭條,遊客量驟減。2005年,中英街最後一間金融機構工商銀行撤離,作為「購物天堂」的中英街從此落下帷幕。
如今,為了重溫歷史而到中英街來,已成為絕大多數遊客的主要目的。1999年,中英街歷史博物館建成開放。2009年,該博物館與香港國民教育中心開展「中英街文化之旅」的活動。進入新世紀,深圳市鹽田區政府投資開展中英街歷史風貌改造,修復過的古井、騎樓、界碑依舊肩負著演繹歷史的重任,百年老街逐步向歷史人文旅遊景點轉型。每年3月18日作為中英街的警示日,來自深港兩地上千民眾聚集此地舉行鳴鐘儀式,銘記屈辱的歷史。
責任編輯: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