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居屋變搖錢樹 富榮1065萬癲價沽

2018-07-26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報記者 顏倫樂 蘇洪鏘)使用公帑的資助房屋原意是協助低收入首置人士安居,但在高樓價年代,竟變成業主搖錢樹,回報還好過私樓。大角咀富榮花園日前誕生首個千萬元「居屋王」,以1,065萬元補地價成交,但沒有最高只有更高,屋苑現時唯一連租約的放盤,同樣是3房戶叫價竟高達1,200萬元,實用呎價20,270元,這價錢已足夠買入港島藍籌私人屋苑太古城。難怪有人說「買到居屋如中六合彩」,回報之厚隨時多過私樓,令到一眾超出資格、苦捱私樓的市民心生怨憤。

■居屋在高樓價年代,竟變成業主搖錢樹。圖為「居屋王」大角咀富榮花園。 資料圖片

■居屋在高樓價年代,竟變成業主搖錢樹。圖為「居屋王」大角咀富榮花園。 資料圖片

富榮花園由於位置優越,鄰近奧運站的中高價私樓群,附近又有大型商場,亦鄰近零售核心區油尖旺,一向被稱為「居屋王搖籃」。

翻查資料,對上的居屋成交價紀錄亦是來自富榮花園,今年3月,一個實用面積592方呎單位,以920萬元自由市場成交(即已補地價),不過事隔短短4個月,舊紀錄就被打破了。

「居屋王」貴過估值20%

中原地產陳焯偉表示,富榮花園17座中層A室,實用面積592方呎,3房間隔,原業主上月於自由市場開價1,100萬元,剛以1,065萬元易手,實用呎價17,990元。今次單位除了創出本港居屋成交金額歷史新高之外,亦打破資助房屋的成交價新高,舊紀錄為房協深水埗居屋樂年花園高層單位,今年6月時以980萬元易主。

據了解,「居屋王」原業主於1998年11月以約182萬元未補地價向房委會買入單位,持貨至今20年。除了自由市場放盤外,據悉原業主之前亦曾同時於未補價居二市場放盤,叫價750萬至800萬元。市場估計單位補價折扣率約33%,以是次成交價計,補地價金額逾350萬元,扣除補地價後沽貨相信原業主賬面獲利豐厚,料有500多萬元進賬。

值得一提的是,銀行對單位估值只830萬至850萬元,較成交價低約20%,由此可見今次成交價高於市價甚多。

呎價逾2萬 媲美太古城

不過,高處未算高,「居屋王」的誕生,堅定了屋苑一眾業主的雄心壯志,代理指,富榮花園目前只有1個單位於自由市場上放盤,位於1座低層B室,單位實用面積592方呎,3房間隔,現時連租約於自由市場叫價1,200萬元,實用呎價高達20,270元。

再看一看港島區藍籌私人屋苑太古城,現時平均呎價亦僅20,393元,屋苑近月錄得的成交中,不乏低於1,200萬元的單位,例如高山台7座中層G室,實用面積536方呎,最近以970萬元成交;翠湖台2座中高層G室,面積545方呎,以1,188萬元成交。若以上述富榮花園的放盤價來看,其實於私樓市場有極多選擇。

倘1200萬元成交 回報率9厘

資料指,上述富榮花園的放盤,業主於2008年以295萬元已補價買入,今年5月時獲承租,月租約2.25萬元,折合呎租38元,以買入價計,回報率高達9厘。業主今年5月亦曾放盤,叫價1,100萬元,1個月後提升至1,200萬元,較之前多100萬元,亦較最新成交的「居屋王」高135萬元或13%;若以1,200萬元成交,又會刷新居屋成交價紀錄。

事實上,最近各區居屋不斷破頂,日前屯門美樂花園才剛錄得一個「新界西居屋王」,該屋苑4座低層G室,實用面積861方呎,買家已補價自由市場以885萬元購入,呎價約10,279元。

私樓高攀不起 轉搶公屋居屋

■樓價全面向上,買不起私樓的市民都湧向認購居屋。 資料圖片

■樓價全面向上,買不起私樓的市民都湧向認購居屋。 資料圖片

以往置業階梯清晰,公屋、居屋、私樓檔次分明,不少公屋租戶均憧憬自置物業,二手居屋是門檻較低的階梯,最終目標是私樓。如今樓價全面向上,買不起私樓的人都湧向折扣率較大的居屋,且對比起私樓,1,000萬元只可買私樓2房,同樣價錢可以買到居屋3房,令「次選」都變成人人想追的女神。如果用「騎牛搵馬」來形容以往的置業階梯,今天「搵馬」太貴,市民乾脆「牛當馬騎」。

誕生全港首個千萬居屋成交的大角咀富榮花園,近年不乏高價成交,今年綠表實用呎價介乎1.01萬至1.27萬元,自由市場成交及放盤更見疏落,較近期的登記為今年3月呎售約1.55萬元,今次千萬居屋呎價更直撲1.8萬元創屋苑新高,不過比起鄰近私樓屋苑呎價卻仍是有明顯折讓。

環顧大角咀一帶,樓齡較新的屋苑包括柏景灣、浪澄灣,近期二手呎價2.1萬元起跳,2房單位入場價已達千萬元。相比起來,今次以1,065萬元購得3房,可謂「大件夾抵食」。

香港人向來精打細算、能屈能伸,當樓市升至大幅脫離實際負擔時,自會盤算環境的改善是否與付出相稱。以同樣價錢,買相對 「廉宜」的居屋可以買多1間房,大件夾抵食的居屋及公屋自然成為爭食目標。

資助屋應禁炒賣

港府2011年中宣佈復建新居屋,於2014年底推出首輪新居屋,幫助首置人士安居,原本是好事,但允許轉售,甚至淪為炒賣工具,令措施的美好初衷大打折扣。居屋運用公帑資助,現時卻淪為生財工具,難怪會令到一眾靠自己儲錢、苦捱買私樓者感到不公平和憤怒,港府實在有必要作出檢討。

近年樓價越升越快,相比之下售價有折扣的居屋變得更抵買,難怪近年坊間流傳一句話:「抽到居屋等於中六合彩」。尤其今年初房委會推出3個新居屋,收到多達15.2萬份申請,但筆者不禁懷疑,當中有多少是有投機成分。

筆者身邊就不乏朋友為買新居屋出盡奇謀,有人為抽居屋把原有物業轉名或轉移資金、甚至有人推遲婚期或離婚等等,為的是取得抽居屋的入門券。為什麼這般辛苦也要抽居屋?還不是看中居屋的投資價值。

廉售本意助民安居

居屋的政策原意是置業階梯的一部分,希望資助某一收入階層的市民上車,協助他們向上流動,因此居屋是可以轉售的。但隨着私樓價格極速飆升,居屋價值也被放大,樓價開始非理性地追貼私樓,甚至綠表居屋價格都近1,000萬元,居屋已淪為投資工具,無疑是變相鼓勵「人人抽居屋」,即使是有能力的人士也會用盡「陰招」擠入這個抽獎遊戲,這絕非健康現象,相信也非政府運用公帑的原意。

新居屋既有資助性質,補地價由政府先行承擔,這就涉及公帑的運用。折扣越大,政府承擔就越多,房協主席鄔滿海日前就表示,新機制下房協每出售一個新界單位估計要蝕50萬元,每個市區單位更要蝕100萬元,這些虧蝕最終都是由公帑「埋單」。故此,最近有建議把新居屋的轉售限制大幅收窄,甚至改變「遊戲規則」,好像轉售時只可回售給政府,或者就居屋的售價作出限制等等,目的是把居屋的投資作用降低,回到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有瓦遮頭」的本意。

責任編輯:劉雲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