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趙建強)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與香港中文大學聯合舉辦的「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建設」學術研討會今日(26日)在香港舉行。對於近年國際上有不少聲音批評,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是政治議題,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陳甬軍則反駁,「一帶一路」其實是建立起一個合作共贏的機制。
陳甬軍解釋,中國部分產業生產過剩,如水泥、鋼鐵等,需要將這些過剩產能出口,而中國經過多年發展,積累了強大的建造能力,如港珠澳大橋、高鐵建設等,都反映了中國基礎設施的建造和建築能力,加上外匯儲備甚多,有足夠的資本作出投資。而相對來說,「一帶一路」不少國家基建落後,產能不足,加上缺乏資金,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正好可以配對這些國家,可以幫助這些「一帶一路」國家的基礎建設發展,推動他們的經濟發展。
陳甬軍舉例,在不少「一帶一路」項目上,都是由中國投資建設基建項目,用這些新建設的基建項目收益來償還貸款,如碼頭、公路等可以用運營收入來還款。而一些沒有直接收入的設施,如學校、醫院等,則幫助了這些國家整體發展,經濟增長帶來稅收增加,也使這些國家有能力償還貸款,中國則可獲得一定的投資回報。
因此,他認為,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已發展的歐洲國家,都可以透過這個共同投資模式,合作共贏,又稱日、韓等國都有興趣加入投資,賺取回報。未來此模式也可以推廣至同樣缺乏基建的非洲國家,相信也可以吸引歐洲、甚至美國資金投資。
陳甬軍以中國援建的巴基斯坦發電站為例,指該發電站不僅解決了巴基斯坦缺電問題,也改善了巴基斯坦的基建,而收益可用於回款,在三十年後將移交巴基斯坦,可見共贏發展模式可推動「一帶一路」發展。
責任編輯: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