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從「精英化」到「大眾化」 中國高考改革任重道遠

2018-08-27

【文匯網訊】對中國學子來說,新的學年即將開始,3000多名新生已於近日到清華大學報到。據中新網報道,今年全國共有975萬人參加高考,即便在高考錄取率超過七成的今天,這3000多名清華新生依舊讓同齡人羨慕。

這批大多出生在世紀之交的孩子,在大學退休教師張征眼裡是幸運的。1977年,張征參加高考時,和她一起走進考場的有570萬人,當年的錄取率只有4.8%,而且是「一考定終身」。

如今,張征那一代人大多已退休,但高考對於其命運的意義,要遠遠大過今天一路從小學順利到中學、再到大學的孩子們。張征們從工廠、田間地頭走進考場,上演了無數「高考改變命運」的故事,1977年、1978年的高考也成為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象徵符號之一。

恢復高考後,伴隨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高等教育招生人數一直穩步增長。自1977年至2017年,中國共培養了一億多大學生,他們成為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

1999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160萬人,比1998年增加52萬人,增幅高達48%。此後,中國高校連續10多年擴招,實現了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向「大眾化」的轉變。

如今本專科超過70%的錄取率,讓上大學變得比過去更容易。與此同時,改革開放之初「有大學就上」「上學出來就是幹部」的時代也早已一去不復返,「上好大學」「上名校」成為高考的「尖端」目標。那些擴招有限的重點院校,錄取比例與恢復高考之初整個高考錄取比例相當。「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含義更多地是指上重點大學的難度。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天之驕子」們從不擔心就業,但今天的大學生從選擇大學和專業時就會考慮這個問題。就業壓力使很多學生選擇繼續深造,大學生們日益認識到必須更有創新意識、競爭意識,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才能有更好的未來。於是研究生擴招也成為大勢所趨。中國教育部數據顯示,目前中國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約3700萬人,占世界高等教育總規模的五分之一,位居世界第一。

高考在各界的期許中不斷改革。當「一考定終身」的弊端日顯,「自主招生」開始試點;「寒門再難出貴子」一度引發社會對個體上升通道的關注,高招錄取開始向貧困地區傾斜;文理分科被認為制約了大學寬口徑人才的培養,於是轉向文理不分科讓學生自選科目考試;各類保送、特長加分也在逐步減少,以求讓高考更透明、公平……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高考改革的方向是:建立政府宏觀管理、專業機構組織實施、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學生多次選擇的考試招生新模式。現在看來,這一目標依然任重道遠。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高考改革包括考試制度改革和錄取制度改革,其中錄取制度改革是核心和靈魂。根據2014年國務院發佈的《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逐漸實現不分批次錄取是此次改革既定的方向。

新的高考改革大幕已經拉開。浙江高考錄取試點以專業為主的錄取方式,從另一個維度推動高校必須重視優勢學科專業的建設。

對於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型的中國而言,關鍵是要建立起終身教育的通道,讓所有人都有上升途徑和空間,這也是緩解高考壓力的根本途徑。

責任編輯:遠航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