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基因編輯嬰兒這個「大新聞」 為何引發科學界集體質疑譴責?

2018-11-27
賀建奎(圖源:美聯社)

賀建奎(圖源:美聯社)

【文匯網訊】11月26日,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成為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

消息一出,引發輿論軒然大波。多家媒體多次致電賀建奎本人,無法接通。生物醫藥圈多位專業人士、相關部門以及賀建奎所在學校南方科技大學發表觀點,其基本觀點一致:均持質疑和反對態度。

各方回應

根據相關網站披露,賀建奎所做的這項臨床試驗,已經通過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的倫理委員會審批,並在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完成註冊登記。同時,也有業內人士表示,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是莆田系醫院。

隨後,通過此次倫理審批的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則回應稱,「這件事不屬實,我們沒有接受過相關信息,正在調查」,「嬰兒的基因編輯並非在該院進行,嬰兒也不是在該院誕生」。

此外,該機構所在地的深圳市衞生計生委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正在開會討論此事,此前並未收到項目的倫理審查報備。

南方科技大學今日也做出回應,稱建奎副教授已於2018年2月1日停薪留職,對其對人體胚胎進行基因編輯研究「深感震驚」,且「學校和生物系對此並不知情」,其生物系學術委員會認為嚴重違背了學術倫理和學術規範,將立即聘請權威專家成立獨立委員會,進行深入調查。

百餘位中國科學家也發表聯署聲明,對於在現階段不經嚴格倫理和安全性審查,貿然嘗試做可遺傳的人體胚胎基因編輯的任何嘗試,表示堅決反對,強烈譴責。

在聲明中,他們指出——

「這項所謂研究的生物醫學倫理審查形同虛設。直接進行人體實驗,只能用瘋狂形容。」

「此項技術早就可以做,沒有任何創新,但是全球的生物醫學科學家們不去做、不敢做,就是因為脫靶的不確定性、其他巨大風險以及更重要的倫理。」

「確實不排除可能性此次生出來的孩子一段時間內基本健康,但是程序不正義和將來繼續執行帶來的對人類群體的潛在風險和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國家一定要迅速立法嚴格監管,潘多拉魔盒已經打開,我們可能還有一線機會在不可挽回前,關上它。」

質疑

此次事件,引起輿論極大爭議,無數生命科學學家對此嚴厲批判。

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兩點:

1.技術不成熟就直接運用到人體,可能會帶來極大風險。

據「丁香醫生」微信公眾號報道,本次試驗採用的是 CRISPR-Cas9 技術。在應用這一技術進行基因編輯過程中,有一個現象叫做「脫靶效應」,賀建奎也在文中提到了這一點。

賀建奎文章截圖

賀建奎文章截圖

什麼是脫靶?簡單來說就是,錯誤地定位了目標基因,編輯了不該編輯的地方。

如果發生脫靶,產生的影響極有可能是我們無法預估的,因此這一效應的存在,極大地影響了基因編輯的安全性。這也是基因編輯技術應用過程中,極受重視的問題之一。

「隨意修改一個基因,即使沒有脫靶,也可能產生不可預料的後果。」中國科學院生化與細胞研究所研究員李勁松表示,「對生殖細胞進行強行突變,是非常危險的!」他說,在基因編輯中,採用不同方式會產生不同後果,被編輯的基因有些功能可能消失,但也可能產生一些新功能,這是現在的技術手段還無法完全控制的,「就這樣貿然誕生兩個小生命,她們完全沒有自主選擇權,這是對她們的生命與健康的極端不負責任。」

此項技術的實用性也受到質疑。

一位深入研究過CCR5基因的學者告訴文匯報記者,該基因的確在艾滋病病毒(HIV)早期入侵人體時發揮作用,但這個基因所涉及的生理功能並不僅僅是HIV感染,它對人體的免疫系統和心血管都有影響。更何況,HIV感染並非只有CCR5一條途徑,因此即使改變了這個基因,也未必能完全讓小生命對HIV免疫。

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全球健康及傳染病研究中心與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主任張林琦表示,HIV感染的父親和健康的母親,已可100%生出健康可愛的孩子, 根本無需進行CCR5編輯。即使母親感染HIV,只要通過藥物降低並控制HIV濃度即可阻止HIV的母嬰傳染。

這意味着,即使出於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染的目的,也完全有更安全可靠的方法,這項研究根本沒有必要。

2.此項技術是否通過了倫理審查規範?

前文提到,通過此次倫理審批的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和醫院所在地的衞計委,都已否認接受或通過相關審查與報備。真相如何,還待進一步調查。目前,深圳市衞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官方微博@健康深圳 發佈聲明稱,深圳市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已啟動對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倫理問題的調查。

但令人疑惑的是,賀建奎為何會將此項技術的倫理審查,放在一個疑似「莆田系」醫院當中進行,且有媒體指出,倫理審查證明的簽字似乎還是偽造。

本次研究的倫理申請,真可謂疑點重重。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劉穎對微信公眾號「賽先生」表示,按照提供的日期來看,在倫理申請批准前實驗就已經進行很久了。倫理審查是按照「科研項目」的標準實施的,這個標準本身就不對。整個倫理申請中,寫到了前期在猴等模式生物上進行了相關實驗,但僅僅描述了過程,並沒有任何詳細結果以及實驗後續對該動物的觀察結果。倫理申請書最後一段佔領技術制高點和超越諾獎級的工作這些竟然能作為理由列到申請書里,可見項目實施者和批准者的本意和關注點到底是什麼。

早在2015年,中山大學學者黃軍就在全球率先利用基因編輯技術修飾人類的胚胎,引起全球科學群體的關注。此後,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首屆全球基因編輯峰會上,科學家們達成了一項共識:鼓勵基因編輯的基礎研究和在體細胞層面上的臨床應用,但是對於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需考慮技術、社會以及倫理問題,屬於限制級研究。

2017年,美國科學院公布了《人類基因編輯:科學、倫理以及監管》的報告,以促進該技術能更好地應用於人類疾病的治療,同時加強基因編輯的倫理規範。

頗具諷刺意義的是,2017年2月,賀建奎在科學網曾經就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撰文稱:「不論是從科學還是社會倫理的角度考慮,沒有解決這些重要的安全問題之前,任何執行生殖細胞系編輯或製造基因編輯的人類的行為是極其不負責任的。」

賀建奎文章截圖

賀建奎文章截圖

究竟是什麼讓賀建奎「食言」,或許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但他的研究,讓我們今天發現如此科幻的場景竟已成真。我們是否做好了準備?也有人說,這種技術一旦應用,是否會造成窮者愈窮,富者愈富的局面?我們不得而知。

(來源:俠客島)

責任編輯:于岄鳴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