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美好寓言變現實 攜手實現中國夢

2019-01-02
剛剛落戶廣州花都、準備設立陶藝工作室的台胞陳銘濃。記者黃寶儀 攝

剛剛落戶廣州花都、準備設立陶藝工作室的台胞陳銘濃。記者黃寶儀 攝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黃寶儀)1980年,美國洛杉磯。26歲的陳銘濃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來信:兩厘米厚的信封裡,第一頁就是《告台灣同胞書》,以及一些招生簡章及招商材料。儘管沒有自己喜愛的專業,但這封信依然被陳銘濃珍藏在洛杉磯的家中。從1987年第一次到大陸旅遊,到2018年決定落戶廣州辦陶藝工作室,再到今天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目睹大陸翻天覆地之變化,陳銘濃又想起了當年看過的《告台灣同胞書》,只覺得裡面的文字就像是一則美好的寓言,最終變成了現實。

20世紀80年代,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台灣,年輕人都想著找機會出國看世界,陳銘濃也不例外。服兵役之後,陳銘濃申請到美國加州大學讀書,當時父母已經移民到洛杉磯,因此在申請材料上陳銘濃留下了家庭地址。陳銘濃至今可以清晰回憶起那一天的每個細節:那是抵達洛杉磯的第二周,一天他會朋友回來,媽媽指著一個牛皮袋告訴他「中國領事館給寄信你了」,對此還表示有點擔心,而陳銘濃只覺得有些突然。

牛皮袋裡面第一頁就是《告台灣同胞書》,還有介紹大陸招收海外台灣青年的院校和專業的簡章,以及河南、廣東、江蘇等地的招商資料。陳銘濃想,大概是當年兩岸還沒有實現「三通」,大陸政府要跟台胞聯繫只能從國外入手。不過,對於一心要在美術領域尋找出路的陳銘濃來說,招生簡章上的北大考古系,是最接近他理想的地方。考慮再三,陳銘濃最終沒有選擇到大陸讀書。

環境優美的大新美術館成為孩子們學習繪畫的天堂。記者黃寶儀 攝

環境優美的大新美術館成為孩子們學習繪畫的天堂。記者黃寶儀 攝

1987年,台灣開放老兵探親,打破了兩岸接近四十年的的封閉狀態。一直很喜歡大陸的陳銘濃,通過旅行社取得了大陸觀光的機會。第一站是桂林機場,下飛機的時候已是傍晚,陳銘濃放眼望去,周邊只有幾盞燈,昏暗成了當年他對大陸的第一印象。和陳銘濃感覺相似,廣州台資企業協會會長王慶祥1983年從台南取道香港到廣州,從燈火通明的繁華都市,進入晚上沒有商業的地方,王慶祥也有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的感覺。

時光飛逝,在洛杉磯退休之後陳銘濃回到台灣,去年底到北京呆了一段時間,今年5月在朋友介紹下他第一次到大新美術館考察。位於廣州花都的大新美術館,佔地面積100畝,不僅設有美術館展覽空間,並且為兩岸青年藝術創作設立駐留創業空間。大新美術館的創始人王慶祥是早期到大陸投資的台商之一,往返兩岸經營30多年,他親身經歷並見證了大陸改革開放近40年的巨大變遷,也分享了大陸改革開放的紅利。

王慶祥是早期到廣州投資的台商之一,如今致力於促進兩岸文化交流。

王慶祥是早期到廣州投資的台商之一,如今致力於促進兩岸文化交流。

積累了豐厚資本的王慶祥,將目光轉向了更高層次的追求,「兩岸之間不僅在經貿方面要有熱絡的聯繫,年輕一代的交流溝通,更關乎兩岸未來的走向,而藝術可以增進思想與精神的碰撞與交流,是精神層面的最高載體,也是跨越思想藩籬的最佳推手。」近年王慶祥先後在廣州、台南兩地創建美術館,推動兩岸文化藝術的交流。為了吸引台灣藝術家前來,他不僅提供創作場地,還免費提供食宿,確保藝術家無後顧之憂。

獨具特色的大新美術館。

獨具特色的大新美術館。

彷彿是為了紀念台商們在大陸賺取的「第一桶金」,大新美術館選擇了與貿易有密切關係的貨櫃作為展示和創作的空間。綠樹青蔥,蔓籐搖曳,顏色鮮艷的貨櫃錯落分佈,經過兩年時間,這裡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融藝術、園林、戶外活動和親子娛樂的綜合性園區。時隔數十年再來到大陸,住在陽光明媚、環境清幽的美術館,無需考慮財米油鹽,一心沉浸在藝術創作中的陳銘濃,對大陸翻天覆地的變化萬分感概。40年的時光過去,在他看來,當年的《告台灣同胞書》就像是一則美好的寓言,如今寓言中「我們相互之間完全應當發展貿易,互通有無,進行經濟交流。這是相互的需要,對任何一方都有利而無害。」的描述,已經成為事實。

責任編輯:之袁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