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深圳人大代表提案引入港優質資源 舒緩「跨境學童」困境

2019-01-21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郭若溪)「跨境學童」是「一國兩制」和深港融合大背景下的獨特社會現象,在今年深圳市六屆人大七次會議上,有人大代表提出了《關於引入香港優質資源以解決跨境學童上學難問題的建議》,期望通過加快香港人子弟班和學校的建設、建立全方位社會支持「跨境兒童」服務網絡等措施,舒緩「跨境學童」困境。

根據2018年最新統計數據,目前深圳全市每天有3萬多名跨境學童從深圳各個口岸過境到香港上學。「跨境學童上學途中的安全問題、教學語言問題都備受關注。港生學童跨境歲月並不平坦,擔憂的除了教育不平衡外,甚至連坐的保姆車都會讓人一直操心。長時間的車程,學童上廁所都很不方便,這嚴重影響兒童的生理健康。同時,跨境兒童還要面對現代白話文和方言口語差異的現實。」人大代表李詠霞說。「同時,還有對自我身份認識的構建,白天的香港社會環境晚上的內地社會生活,會讓學童產生對自我身份認同的模糊,到底自己算是香港人還是深圳人。忙碌的雙城生活也會造成兒童社會化的缺失。」

在該份建議中,人大代表楊樂,楊瑞,陳春生等提出,推進教改,加快香港人子弟班和學校的建設。一是香港政府加入香港人子弟學校的舉辦,把港校開到內地,採用同樣的課程和教學方式、教育管理制度,這既可緩解香港地區因跨境學童增多而帶來的當地居民子女入學困難,也可解決跨境兒童上學路遠的難題;二是通過政府購買的方式,向深圳已經開辦的港人子弟班和學校購買學位,這一方面可增加學位的供給,另一方面也減輕雙非兒童深圳求學的學費壓力。其中,實現第一種途徑,需要內地加大教育開放力度,而從長遠看,則需要內地基礎教育和港校基礎教育,互相借鑒和融合。港校和深圳學校(包括非港人子弟學校、香港課程),可建立學分互認制度,即在深圳學校求學,課程在申請進入香港的中學、大學時也可以得到認可,如此,跨境求學的需求才會減少。

建議還提出,緊抓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完善深港跨境學童社會服務工作,建立全方位社會支持「跨境兒童」的服務網絡。建議深圳各級、各部門及社會各界更加重視對跨境學童的服務,幫助跨境學童,為他們建立起全方位的社會支持網絡,繼而不斷優化服務項目,總結實踐經驗,積極推動理論創新,積極推動深港兩地和諧繁榮發展,使服務網絡成為大灣區、深港融合和社會建設的新載體。

責任編輯:Caroline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