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中國科技新跨越:中國原研葯 小藥丸里的大科技

2019-02-10

【文匯網訊】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2018年,我國科學家們沒有辜負眾望。抗艾滋病葯、抗阿爾茨海默症新葯、治療結直腸癌新葯……一款款新葯的突破,不僅給患者帶來福音,也彰顯出我國在藥物研發領域的不斷進步。

葯,這個能治病救命的小顆粒,它的每一步發展都吸引着百姓的注意力。特別是治療重病、傳染病的藥物,人們對它的期待更高。以艾滋病為例,一直以來,對於這一重大傳染病的治療藥物,我國都依賴進口。但臨床對抗艾滋病新葯的需求日益增長。2018年7月,我國自主研發的抗艾滋病新葯——艾博韋泰長效注射劑獲批准上市,實現我國抗艾藥物零的突破。

國家葯監局葯審中心化葯臨床二部審評員趙建中表示,新葯的上市,不僅為艾滋病耐葯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了救命葯,也為有其他不良反應不耐受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選擇。「以前的用藥一天要兩次,而且局部的不良反應比較重。這次批的葯比上一種葯有大大的改觀,作用療效時間非常長,一周只需要打一次,而且從已有的數據看,療效和安全性也都很好,就可以給治療艾滋病提供一個新的手段。」趙建中說。

一段時間以來,我國沿用國產仿製葯為主的抗艾治療方案,療效與進口葯相當,但價格僅為進口葯的六分之一。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被批准上市的艾博韋泰長效注射劑不是仿製葯,而是我國自主研發、擁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原研藥品。

北京協和醫院感染科主任李太生說:「這是中國人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第一個治療艾滋病的一類新葯,也是全世界第一個長效的融合抑製劑。從臨床角度來講,為醫生和病人增加了一個新的選擇,尤其是(一種葯)治療失敗,或者不能耐受胃腸道反應時多了一個選擇。」

除了對傳染病有效藥物的需求,人們對治療腦部疾病藥物的突破望眼欲穿。中科院神經所表示,平均每個腦疾病藥物研發需耗費數十億美金和10年以上時間,失敗率大於90%。阿爾茨海默症俗稱老年痴呆症,目前全球該病患者高達5000萬人,其中約20%在中國。過去16年該領域沒有新葯上市,2018年11月,由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耿美玉團隊研發的世界首個糖類阿爾茨海默症治療性藥物已遞交上市申請。

耿美玉介紹:「這個葯不同於現在的小分子化學葯和大分子抗體葯。它是一個寡糖分子,這個葯能夠通過入血、入腸、入腦三位一體的方式發揮抗老年痴呆的作用。我們基於此也提出了老年痴呆的腦病腦治、腦病常治、腦病體治的新的整體治療模式。」

說到重病,不得不提起癌症這個沉重話題。雖然現在依然很多人談癌色變,但有效的抗癌藥物能夠延長患者生命。呋喹替尼是目前最受矚目的抗癌藥物之一。2018年,位於上海張江葯谷的和記黃埔醫藥自主研發的呋喹替尼膠囊新葯上市申請獲得了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這是首個在中國發現、研發並獲批治療結直腸癌的抗腫瘤新葯。

和記黃埔醫藥上海首席科技官蘇慰國介紹,腫瘤細胞在快速增殖的時候需要很大量的氧氣、養分,都是靠血管供血來完成的。呋喹替尼的作用機理就是可以阻斷或者抑制血管的生成,腫瘤細胞在得不到充分的養分、得不到充分的氧氣的情況下,很快就出現了凋亡。

這款藥物的獲批標誌着我國抗癌靶向葯從仿製、自主研製向自主研發邁進。蘇慰國說,走到這一步,研發團隊用了整整12年。通過對這些藥物分子的結構優化,篩選到了呋喹替尼這個小分子的藥物,它是一個活性非常強的藥物,大大優於目前的現有產品,它完全靶向於腫瘤細胞。

因為是土生土長的國產葯,呋喹替尼的售價預計也會低於目前國際上主流的抗癌類替尼藥物,有望大大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

記者從中科院上海藥物所了解到,截止到2018年10月,該所已有10多款抗腫瘤新葯進入研發後期或臨床試驗階段,未來有望上市。葯,關乎生命,關乎健康。我國鼓勵創新研發自己的葯,但也絕不固步自封。

國家葯監局藥品審評中心首席審評員王濤說:「鼓勵國內創新葯做臨床研發,同時對國際上發達國家已經上市的藥物,我們也儘快地把它引進到中國來,來解決我們的用藥需求。」

責任編輯:喬一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