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南溟奇甸」之南海古沉船「華光礁Ⅰ號」

2019-05-23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 記者 何玫)明太祖朱元璋敕曰:南溟之浩瀚,中有奇甸,方數千里。明代理學名臣丘濬依此作《南溟奇甸賦》,讚譽家鄉的山川名勝與風土人情,讓「南溟奇甸」成為海南的代稱。朱元璋所贊海南的神奇之處究竟在哪兒?廣袤的南海水域,到底蘊藏著多少沉船寶藏?如今「南溟奇甸」的精華就珍藏在海南省博物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西沙群島的南宋沉船「華光礁Ⅰ號」。

華光礁的地理位置圖(受訪者供圖)

華光礁的地理位置圖(受訪者供圖)

「華光礁Ⅰ號」發掘現場(受訪者供圖)

「華光礁Ⅰ號」發掘現場(受訪者供圖)

從哪裡來 到哪裡去

800年前的一個秋冬之交,一艘滿載貨物的商船,自福建泉州出發,向西南方向啟航,行至西沙群島附近不幸折戟沉沙,在海底沉睡了幾百年。直至21世紀,這艘定格在歷史汪洋中的沉船「華光礁Ⅰ號」——作為在我國西沙群島的遠海地區發掘的第一艘古代沉船,才被水下考古學家打撈出水,以它飽經滄桑的歷史向人們講述了中國古代航海的故事。

考古隊員對瓷器進行清理(受訪者供圖)

考古隊員對瓷器進行清理(受訪者供圖)

水下船體遺跡及發掘情況(受訪者提供)

水下船體遺跡及發掘情況(受訪者提供)

與「華光礁Ⅰ號」航海相關的最早記錄,莫過於一本歷史典籍《漢書·地理志》,該書記載了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航行路線。海南島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中,就是波斯和阿拉伯商船來往於廣州、泉州、揚州等通商口岸的避風港和中轉站。

由此可見,南海自古就是中國連接外部世界的重要通道,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航道。「華光礁Ⅰ號」沉船所沉沒的地點就位於海南西沙群島中部靠南。在中國考古界,通常以地點來命名發現的文物遺存,「華光礁Ⅰ號」沉船,顧名思義,就是在西沙華光礁發現的第一艘沉船。

水下考古現場模擬(記者 何玫 攝)

水下考古現場模擬(記者 何玫 攝)

水下考古提取船板511塊

海南省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釗自2005年大學畢業後,就來到海南從事水下文物的考古工作,親歷了「華光礁Ⅰ號」發掘、打撈、出水的全過程。他告訴記者,「華光礁Ⅰ號」沉船遺址是1996年由我國漁民發現的,隨後曾多次遭非法盜掘,沉船遺址破壞嚴重。後來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和海南省文體廳共同承擔,調集全國水下考古專業人員組建西沙群島水下考古工作隊,分別於2007年3-5月和2008年11-12月實施西沙群島「華光礁I號」南宋沉船遺址發掘項目。

本次「華光礁I號」沉船遺址發掘,遵循考古工作規程要求進行,以中心凝結物為中心,共佈置了50個探方,總發掘面積約370平方米。殘存船體覆蓋面積約180平方米,船體殘長20米,寬約6米,舷深約3-4米,發現了11個殘留的隔艙,船體底層保存基本良好,初步估計該船排水量在60噸以上。考古工作者提取有編號的船板共511塊,採集了散落的船板48塊,此外還提取了近100個樣品,包括各部位的船板、艌料、珊瑚砂等,為日後船體的保護和復原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

「水密隔艙」技術至今使用

李釗認為自己是海洋的守護者,海洋人文歷史的保護者,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就是與古代航海者進行對話,追尋古代航海者的足跡。他介紹,「華光礁Ⅰ號」南宋沉船遺址發掘項目,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主要完成沉船遺址船內承載物的發掘和船體全面測繪;第二階段為完成船體發掘,對船體構件進行編號測繪,分解提取運回海南省博物館進行脫鹽、脫硫保護處理,最終完成船體復原工作。

「福船」模型(記者 何玫 攝)

「福船」模型(記者 何玫 攝)

據了解,「華光礁Ⅰ號」南宋沉船遺址發掘項目是國家海疆考古「十一五」發展規劃中的重要實施項目之一,是我國在南海整體打撈的第一艘中國古代沉船。專家判斷,這艘船是一艘「福船」。所謂「福船」是指南宋時期福建造的海船,與廣東造的「廣船」、浙江造的「浙船」並稱為宋元時期三大海船。「福船」也是鄭和下西洋的主力船型。

在沉船殘骸中,11個「水密隔艙」的痕跡讓人驚奇。這是自唐代發明的一種造船技術,將船艙用木板分隔出多個密封艙,即使其中一兩個密封艙不幸進水,也不至於沉船。這一技術直到今天還在使用。

萬餘瓷器多自閩南民窯

海南省博物館文物保護與修復部主任包春磊告訴記者,由於「華光礁Ⅰ號」的船木在海水中浸泡了幾百年,木材腐蝕嚴重,含水量高,飽水木質文物在進行長期保存前必須分幾個階段進行處理:第一段為船體構件的脫鹽脫硫工作,目前已完成;第二階段為填充加固、脫水、乾燥、定型;第三階段為船體復原。整個過程約需要20年左右的時間。

刻有纏枝花的碗(記者 何玫 攝)

刻有纏枝花的碗(記者 何玫 攝)

待修復的出水瓷器(記者 何玫 攝)

待修復的出水瓷器(記者 何玫 攝)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華光礁一號」出水的陶瓷主要是南宋時期的青瓷、青白瓷、醬釉瓷等,另有少量景德鎮青白瓷與龍泉窯青黃釉瓷,總計出水瓷器及各種文物達一萬多件,材質上以出水青白瓷居多,主要紋飾有荷花、牡丹、纏枝花、折枝花以及吉祥文字(如「吉」「大吉」)等,大都為產自閩南民窯的產品,其中一件刻有楷書「壬午載潘三郎造」字樣。這些瓷器與福建、浙江等地的窯場標本做類比,可推斷出大致的沉船年代為南宋時期。另外,船上的器物來源主要為福建,也可推測沉船的始發地應為泉州港;考古隊員在華光礁的礁盤上僅發現了沉船的下部結構殘骸,而上層甲板全無蹤跡,可據此推斷貨船是在靠近華光礁處航行時,因操控失誤而導致沉船。

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水注(受訪者供圖)

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水注(受訪者供圖)

水下沉船實質上是人們在水下發現的最大文物,它既是所有水下古代船貨的承載體,同時也是我國古代造船工藝及遠洋航海技術的完整再現,其文物價值之高,提取及保護難度之強,都要遠遠地超出某個單件的文物。

「華光礁Ⅰ號」出水瓷器(記者 何玫 攝)

「華光礁Ⅰ號」出水瓷器(記者 何玫 攝)

海南水下文化遺存居全國之首

海南是海洋大省,也是水下文化遺產大省。據考證,海南共有100多處水下文化遺存,居全國之首,主要集中在西沙群島附近。目前已成功出水的古代沉船「華光礁I號」,對我國水下考古事業的全面發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實例。

泡在液體裡進行處理的船板(記者 安莉 攝)

泡在液體裡進行處理的船板(記者 安莉 攝)

對於水下文物遺產,「原址保護」是最好的保護方法。李釗告訴記者,目前海南水下文化遺存已有3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別是甘泉島唐宋遺址、北礁沉船遺址、華光礁沉船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6處,分別是南沙洲沉船遺址、珊瑚島沉船遺址、玉琢礁沉船遺址、浪花礁沉船遺址、甘泉島永興島兄弟廟、永興島史跡等。現已選擇西沙永樂環礁區域的珊瑚島、甘泉島等2處做了水下文物保護項目方案,謀劃建設甘泉島唐宋遺址考古公園,探索實施珊瑚島I號沉船遺址保護與展示利用工程。

責任編輯:京辰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