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中華穿山甲功能性滅絕之爭 從常見物種到極度瀕危

2019-06-15

【文匯網訊】據新京報報道,6月8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下稱綠會)宣佈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中華穿山甲在中國大陸地區已「功能性滅絕」。

功能性滅絕的概念涉及兩方面,一方面某一物種已經不能滿足其生態系統中承擔的重要功能,另一方面,該物種的種群數量已難以恢復,甚至難以在自然狀態下維持繁衍。

據綠會在廣西、江西、雲南、湖南、安徽、廣東等中華穿山甲傳統分佈區域的實地調研,並結合綠會穿山甲保護項目合作夥伴、志願者的紅外相機野外記錄和走訪情況,近3年內,僅有效記錄並查證到11只中華穿山甲,且在中國大陸地區長期未監測到中華穿山甲野外種群的存在。目前,除在中國台灣地區有1.5萬-2萬隻中華穿山甲外,我國其他地區均未見或僅見零星個體存在。因此,可以判定中華穿山甲種群在大陸地區已極度稀少,呈功能性滅絕狀態。

作為現存唯一的鱗甲目哺乳動物,穿山甲主食白蟻和螞蟻,喜夜行獨居,通常生活在空心樹或洞穴之中。有「森林衛士」之稱的穿山甲每年最多能夠吃掉大約700萬隻白蟻和螞蟻。在一片面積約350畝的森林中,只要有一隻中華穿山甲存在,就可以有效控制白蟻種群。

相關專家表示,中華穿山甲在中國大陸正面臨生死存亡的嚴峻時刻,只有快速、科學、系統、全力推進中華穿山甲保護工作,才有可能避免其在中國大陸地區走向徹底滅絕。

30多年前看到穿山甲是很平常的事

目前已知的穿山甲有包括中華穿山甲、印度穿山甲、馬來穿山甲、菲律賓穿山甲、大穿山甲、樹穿山甲、南非穿山甲和長尾穿山甲在內的8個品種,分佈在亞洲和非洲南部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其中,中華穿山甲主要分佈在中國長江以南地區。

與其他品種的穿山甲相比,中華穿山甲的耳廓稍大,頭更短,尾巴也更短。

6月5日,廣西林業部門在野外放生一隻被救護的中華穿山甲。這是2000年以來,廣西首次野外放生中華穿山甲。 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官網

6月5日,廣西林業部門在野外放生一隻被救護的中華穿山甲。這是2000年以來,廣西首次野外放生中華穿山甲。 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官網

現年71歲的廣西大學動物專家周放教授對記者表示,上世紀80年代,他在華南做野外調查時看到或者踢到穿山甲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到上世紀90年代末,就很少再見到穿山甲了。「當人們想去研究的時候已經沒有機會了。」

作為國內少數幾位研究穿山甲的專家,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吳詩寶曾撰文表示,從上世紀60年代到2004年,中華穿山甲的數量銳減88%-94%,由常見物種變成了極度瀕危的物種。

「綠會在廣東、廣西、雲南等穿山甲主要棲息地走訪了大量曾在當地從事獵捕工作的人,受訪者均表示已經有5-15年沒有在野外見過穿山甲了。」綠會秘書長周晉峰說。

綠會穿山甲項目負責人張思遠在走訪時發現,近30年幾乎沒有人見過中華穿山甲,80、90後青年人則大多不知道也不認識穿山甲這一物種。

曾多次帶領志願者深入森林尋找穿山甲的長沙市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會長周燦英對記者說,從2016年起,他們在湖南、江西曾有穿山甲出沒記錄的區域陸續架設了多台紅外攝像機,但是目前為止還沒有拍到穿山甲。

綠會秘書長周晉峰告訴記者,近兩年在福建、江西、廣西等地都有發現中華穿山甲的消息出現,但綠會跟蹤調查時,發現者均未能提供包括照片拍攝細節、穿山甲糞便樣本等進一步證據,因此不能確定觀測到的中華穿山甲是否來自當地。

「考慮到在觀測到中華穿山甲出沒的地區也發現了更多數量的馬來穿山甲,因此不能排除被發現的穿山甲是被走私進來的可能。」周晉峰說。

「功能性滅絕」爭議

儘管中華穿山甲在大陸的數量已極其稀少,然而是否達到功能性滅絕的狀態仍存在爭議。多位穿山甲研究者均對記者表示,判斷一個物種是否已經功能性滅絕要格外慎重,需要足夠的科學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的曾巖博士對記者表示,「中華穿山甲應該還到不了功能性滅絕的狀態。根據去年紅外相機以及零星觀測到的數據,在華南地區可能還有能自我維持的小種群,但是特別小。」

她表示,考慮到中國台灣地區和越南北部仍有健康種群的存在,就中華穿山甲這一物種而言,距離功能性滅絕尚有一段距離。

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吳詩寶認為,從保護角度講,具體數量多少不是重點,這一數量能否維持一定的種群密度才是需要關注的。雖然中華穿山甲的數量並不像熊貓那樣稀少,但是考慮到廣闊的地理分佈,過低的種群密度會給穿山甲的交配帶來困難,從而提升潛在的滅絕風險。而是否出現功能性滅絕,還需要用科學說話。

救護人員檢查被救護穿山甲的身體狀況。 受訪者供圖

救護人員檢查被救護穿山甲的身體狀況。 受訪者供圖

關於穿山甲數量低於多少會造成功能性滅絕,台灣穿山甲專家孫敬閔博士向記者表示,這一問題還沒有科學研究的定論。參考其他哺乳類物種,一般情況下,野外個體低於幾百隻就有可能功能性滅絕。如果種群之間的連接性較低,那功能性滅絕的可能更大。

國家林業局在上世紀末進行的普查結果顯示,中國大陸的穿山甲數量約有6萬頭左右,生態密度為每平方千米0.001-0.056頭。到2008年,中華穿山甲的數量約為25100-49450只之間。另據《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在2018年發佈的數據,中華穿山甲在過去20年裡數量減少了90%。

「養穿山甲可能比養熊貓更麻煩,也更貴」

「知之甚少」是穿山甲專家們經常提到的詞,由於種源過少,研究人員對穿山甲的了解主要來自歷史資料以及對圈養種群的習性研究。然而對穿山甲生態習性的不了解,也給人工繁育工作帶來了更多困難。

綠會發佈的報告中稱,穿山甲繁殖緩慢,一般在每年的4、5月份交配,孕期為5-7個月左右,每年只生一胎,通常每胎只產一仔。因此中華穿山甲在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後,通過自然繁殖很難恢復,且極易因人類活動干擾等導致徹底滅絕。更令人憂心的是,當前人類對中華穿山甲的研究十分有限,至今未實現科學有效的人工繁育。

3月底,廣東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接收了一批由海關查沒的走私穿山甲。圖為一隻被救護的穿山甲在動物醫院做CT檢查。 受訪者供圖

3月底,廣東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接收了一批由海關查沒的走私穿山甲。圖為一隻被救護的穿山甲在動物醫院做CT檢查。 受訪者供圖

吳詩寶對記者表示,就現有的人工繁育技術水平而言,在人工環境下維持穿山甲的生存是可以的,但這並不代表繁育技術已經成熟。穿山甲在食物上的特化性較強,在營養配比、物理環境的維持上都有較高要求。

今年3月,一批被查獲的馬來穿山甲被送往廣東省野生動物救護中心進行救護。這批穿山甲的食物來源成為包括張思遠在內的眾多救護人員最頭疼的問題之一,除了廣東省生物資源應用研究所的專家緊急製作的一批需要低溫保存的特殊配方食物,救護人員還從網上訂購了貴州凱裡的干黑螞蟻,並拜託雲南普洱的佤族鄉親快遞來了當地的白蟻窩。在參與救護到現在的一個多月裡,救護人員們爬樹或是深入樹林尋找、摘取螞蟻窩並小心運回救護中心一直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救護人員將雞蛋黃淋在蟻巢上,吸引穿山甲進食。 受訪者供圖

救護人員將雞蛋黃淋在蟻巢上,吸引穿山甲進食。 受訪者供圖

吳詩寶稱,穿山甲人工繁育的成本較高。「養穿山甲可能比養熊貓更麻煩,也更貴。」

對於能否通過人工繁育來恢復種群數量,曾巖認為,人工繁育的種群增長時間較長,同時由於中國大陸的中華穿山甲種源數量較少,人工繁殖過程中遺傳多樣性會快速丟失。此外人工繁育出的種群在野化過程中也可能產生新的問題。「作為環境適應性更強的原生物種,中華穿山甲的種源已經很難找到了,這是非常可惜的。」

中國穿山甲研究中心主任朱紹和博士認為,通過人工繁育的方式來維持中華穿山甲種群數量其實不是短期內的最優選擇,還是應該加強對穿山甲的保護,並從中國台灣或國外重新引進中華穿山甲。

他所在的團隊正在嘗試從分子層面去了解穿山甲如何應付病菌或該病菌如何攻擊穿山甲的機制,這可能會幫助人們更好地救助穿山甲。

穿山甲合法需求量依然巨大

綠會發佈的報告稱,導致中華穿山甲功能性滅絕的主要原因來自於人為因素,除對其棲息環境的干擾與破壞外,因對中華穿山甲鱗片藥用、食療等方面的需求而引發的人為捕殺,也是中華穿山甲數量銳減的另一重要原因。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穿山甲更多地與食物和藥物聯繫在一起。

「吃、利用和棲息地環境變化是造成穿山甲數量快速減少的幾大原因。」吳詩寶對記者表示,近年來,以入藥為主的市場利用是主因。

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TRAFFIC)的調查顯示,在亞洲,有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由於亞洲本地穿山甲已被消費得所剩無幾,非法商人開始從非洲販運穿山甲。該組織2016年的數據顯示,近十年來全球範圍內約100萬隻穿山甲被捕獲,其中約1/10走私到中國。近十年來,中國查獲的穿山甲走私案件有200多起,查獲活體與死體穿山甲數量15000餘只。

2016年,《國際野生動植物瀕危物種貿易公約》(CITES)將8種穿山甲列入附錄,即完全禁止國際貿易,該提案已於2017年正式生效。

隨著打擊非法貿易執法力度的加強、以及公眾宣傳教育效果的逐步顯現,包括食用、裝飾用等在內的穿山甲非法需求已有所降低。

然而現在,穿山甲合法需求量依然巨大。《中國藥典》中記錄了中華穿山甲的功能主治包括:消腫潰癰,通經下乳等。在中國,穿山甲甲片可藥用,但僅限於定點醫院臨床使用和中成藥生產。

救護人員在觀看穿山甲的CT影像。 受訪者供圖

救護人員在觀看穿山甲的CT影像。 受訪者供圖

2008-2015年間,國家林業局每年披露的穿山甲甲片消耗控制量,即批准使用量,約為每年26.5噸左右,相當於5.7萬頭穿山甲。而CITES貿易數據庫記錄顯示2001-2014年間,中國年均甲片(商業、科研、教育)進口額僅為446千克。這中間的差額只能通過國內庫存以及非法貿易來填補。

數據顯示,僅2018年,國內6個海關就共查獲走私穿山甲鱗片38.14噸,這意味著約有6萬隻穿山甲慘遭殺戮,這其中大部分是非洲穿山甲。

為更好地保護穿山甲,綠會建議取消穿山甲藥用標準,從藥典中刪除,今後不得再用甲片製藥。對已生產出的含穿山甲成分的中藥成方制劑進行查封,禁止出售。對庫存甲片予以公開銷毀,徹底消除流入市場的可能。

取消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藥用標準此前曾有先例。1993年國務院曾在《關於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貿易的通知》中提出,取消犀牛角和虎骨藥用標準,不得再用犀牛角和虎骨製藥。

保護需提高到國家層面

目前,在穿山甲生活的51個國家和地區,其均被列為瀕危物種。中華穿山甲和馬來穿山甲更是在2014年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極危名單。危險程度僅次於野外滅絕和滅絕。

按照瀕危程度由高到低,受危名錄部分可以分為極危、瀕危、易危三個細分類別。2016年,大熊貓的瀕危等級由瀕危被降為易危。

一隻被救護的穿山甲尾巴出現化膿,救護人員在對其進行檢查和治療。 受訪者供圖

一隻被救護的穿山甲尾巴出現化膿,救護人員在對其進行檢查和治療。 受訪者供圖

然而現在,穿山甲在中國仍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推動穿山甲成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的工作已經進行了很多年,目前尚未有結果。

曾巖表示,需要給穿山甲一個明確的身份,以便投入全國的力量加以救護和保護,這將有效減少因技術分散和人工救護分散造成的損失。

吳詩寶也在採訪中稱,由於野生穿山甲已經難以找到,因此更應提高救護水平,盡可能地保護好被送到救助中心的穿山甲。「救護工作仍缺少系統性規範,有關部門應該盡快推出統一的技術規程和救護管理制度,對救護主體資質以及救護、放生、後續監測過程中的標準和流程進行規範。」

一位參與《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修訂工作的野生動物保護專家表示,名錄自1989年施行以來一直未進行修訂。按照計劃,新修訂的名錄或將在今年年底前頒布,在修訂稿中穿山甲是列在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名單中。

責任編輯:之袁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