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作為享譽世界的國際金融中心,金融發展狀況直接關係著香港的繁榮穩定。香港特區政府和各界積極作為,緊跟國際金融發展潮流,發揮「一國兩制」優勢,打造國家雙向開放橋頭堡,穩固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開拓創新 爭做金融創新弄潮兒
如何不斷發展現有的各項融資渠道、更新金融業態,以適應新經濟環境,成為香港保持國際金融中心活力與領先地位的關鍵。為此,香港在上市制度改革、綠色金融發展、智慧銀行建設等多領域發力,爭做金融創新的弄潮兒。
為激發香港資本市場新活力,香港交易所2018年4月進行了25年來最大的上市制度改革,便利不同投票權架構的創新型公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等新經濟公司在港上市。
受益於這項改革,2018年港交所業務創下多項新紀錄:香港證券市場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額高居全球首位,達2880億港元;證券市場成交額創歷史新高,超過26萬億港元。
當前,香港正積極融入世界綠色金融發展浪潮。今年5月,特區政府發售「政府綠色債券計劃」下的首批綠色債券。加之已經推出的第三方認證服務、成立綠色金融協會、與國際機構合作探索商機等,歷時數年,香港綠色金融已在多方推動下呈現百舸爭流之勢。
據金管局介紹,下一步香港會發展綠色及可持續銀行業務,促進負責任投資,以及建立專業培訓和經驗分享的部門——「綠色金融中心」。
智慧銀行建設「開花結果」。香港迄今已發出8個虛擬銀行牌照。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表示,這是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優勢的一個里程碑。
近年來,香港推廣移動支付的步伐明顯加快。目前,港版支付寶已覆蓋逾150萬個人用戶和兩萬多商戶;港版微信支付推出了與內地的跨境支付;港澳銀聯雲閃付App實現了港澳與內地、港澳之間的跨境應用。2018年9月,香港還啟動了快速支付系統——「轉數快」,提供接通不同移動支付工具和銀行之間的轉賬服務。
互聯互通 助力國家更高水平開放
作為成熟的國際金融中心,目前香港正持續推進與內地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積極主動助力國家更高水平開放,努力把香港打造成國家雙向開放的橋頭堡。
滬港通和深港通自去年5月起每日額度擴大4倍。截至2018年11月16日,平穩運行四年的滬港通累計成交10.31萬億元人民幣。同年12月5日,深港通迎來兩周歲「生日」,總成交額累計4.15萬億元人民幣。
「債券通」也進展迅速。據香港交易所和香港證監會統計,「債券通」的日均交易量已由2017年10億-20億元人民幣增至2018年的30億-40億元人民幣,2019年1月日均交易量進一步增至60億-70億元人民幣。
今年2月,「債券通」一級市場信息平台在港上線,投資者除了在二級市場交易已發行的債券之外,還可以在一級市場參與債券發行。
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表示,目前「債券通」只開通了「北向通」,香港和內地金融監管機構正研究怎樣開通「南向通」。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互聯互通機製為香港帶來了內地資金,也為內地帶去日益增多的國際資源,香港在連接中國和世界方面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乘風遠航 期待添動能展拳腳
從國家發展戰略清晰釐定和檢視香港的定位與優勢,香港正積極投身「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期待以此續創香江奇蹟。
2016年和2018年,時任香港中資證券業協會會長的譚岳衡先後率團調研「一帶一路」金融市場。「最大的感受是所考察過的地方都有對接香港資本市場的迫切願望,對互聯互通特別是資金融通有殷切期盼。」譚岳衡說。
特區政府介紹,香港正積極推動多項工作,幫助全球更多的資金進入「一帶一路」基建項目,包括香港證監會發佈基建項目公司到港上市融資指引,特區政府推行債券資助先導計劃、綠色債券資助計劃,金管局轄下的基建融資促進辦公室的牽線搭橋工作等。
自2004年啟動個人人民幣業務之後,香港已發展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涵蓋存款服務、貿易結算、財富管理、投融資等多元範疇。業內人士認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可為「一帶一路」項目提供一站式的優質金融及風險管理服務,配合國家所需。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建設國際金融樞紐,發揮香港在金融領域的引領帶動作用。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香港不同行業,尤其是金融服務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金融服務落地正處於進行時。粵港澳大灣區內的跨境移動支付已經打通,且覆蓋範圍不斷擴大;香港居民在香港遠程開立跨境內地銀行賬戶的試點也開始實施。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香港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與國家改革開放和香港「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密不可分。在改革開放的40多年中,香港從不缺位。在國家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之際,香港也定能進一步作出貢獻。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Caro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