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香港高校深耕大灣區:港校加速北上佈局產業化

2019-07-05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何花)科技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目前,中國高新科技在全球範圍內佔據領先優勢地位的重要領域之一當屬無人機。中國民用無人機產業在全球佔據70%以上的市場份額,這一領先優勢的開闢離不開一家企業——大疆創新。而大疆創新的成功正是「香港科研+深圳產業化」模式的產物。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香港高校正在加速科研成果在大灣區的產業化推進,產學研融合迎來高潮。

香港科技大學產學研大樓(記 者何花 攝)

香港科技大學產學研大樓(記 者何花 攝)

大疆創新一石激起千層浪

大疆創新脫胎於香港科技大學(簡稱「港科大」)機器人研究院自動化實驗室,其成功離不開港科大多年來在產學研方向的佈局和技術產業化的推進。在大疆之後,無人駕駛、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一系列高新科技領域技術都加速了與產業界的融合。李群自動化、固高機器人等一系列在業內頗有影響力的公司誕生。大灣區內深圳、東莞等工業產業基礎雄厚的城市,正是這些高新技術落地的最佳地點。大灣區內也形成了「香港科研+內地孵化」的產學研融合模式。

香港科技大學深圳研究院實驗室(記者 何花 攝)

香港科技大學深圳研究院實驗室(記者 何花 攝)

坐落在深圳南山區深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的初創項目梨享計算正是其中之一,項目聚焦在人工智能邊緣計算新領域——「霧計算」。創始人莊奇東至今記得自己的創業初始概念如何在香港科大萌芽,又如何在深圳落地。出生於1990年的莊奇東是深圳千千萬萬個創業者之一。本科畢業後曾在騰訊供職三年,從事雲計算技術研發,工作中的經歷令他經常感到自身技術的不足。隨後,他來到香港科技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本科畢業於東北大學,在港科大讀研期間,他對學校鼓勵技術產業化方向的氛圍記憶猶新。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也加速了產學研融合步伐。圖為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徐仲英(右)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院長鄭漢其(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副院長林煌權(左)(記者 何花 攝)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也加速了產學研融合步伐。圖為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徐仲英(右)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院長鄭漢其(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副院長林煌權(左)(記者 何花 攝)

「我們本身上課的過程中就有三分之一是產業界大咖的講授。百度的陸奇、小米的林斌都是學校課程的座上客。學校實驗室裡團隊三五成群討論創業的比比皆是。此外,學校還有百萬獎金創業大賽、創業教育委員會和技術轉移處。只要你有好技術和新想法,就有很多人幫你實現商業化。」 莊奇東至今記得陸奇在港科大的演講中對創業者的啟發,他強調創業者看透事物本質才能具備前瞻性,「以上帝視角,看到每個事物背後」,否則產品將很有可能遭遇淘汰。

港科大創業體系享譽全國

港科大鼓勵創業的氛圍從1999年開始,至今已經延續21年。學校已經形成了整套成熟的創業體系。記者瞭解到,港科大從課程體系、創業教育、創業大賽、內地孵化等一系列環節給予了初創公司全方位的幫助。其課程體系設置及教授考核方面,教授、學生的產業化成果均可以成為成績的一部分。此外,學校設立了創業教育委員會,專門設置各種講座、宣傳,為學校師生講解內地各個地區、城市為創業者所設置的優惠政策條件。

學校的「百萬獎金創業大賽」亦是按照港科大19年的創業體系打磨成的專業賽事,至今已舉辦8屆,培育出許多優秀的創業公司及創業家。2016年此賽事擴大到北京、廣州、深圳、澳門、佛山、中山,連同香港共計7個賽區同時舉辦。此外,學校成立技術轉移處,處理技術成果轉移過程中的產權問題。

香港中文大學徐仲瑛教授攜其創業項目「康訊生物」北上深圳尋找產業化合作(記者何花攝)

香港中文大學徐仲瑛教授攜其創業項目「康訊生物」北上深圳尋找產業化合作(記者何花攝)

在學校產學研融合的整體鏈條中,香港科技大學深圳研究院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大灣區各地,深圳是承接香港高校孵化項目最多的城市。地緣優勢,加之深圳成熟的工業產業鏈,為香港高校師生提供了良好的孵化氛圍。2016年,港科大深圳研究院專門成立了藍海灣孵化港,其中先後入駐孵化的藍海灣共計71個,目前在孵化項目36個。孵化港為科技項目內地成果轉化提供全方位、全鏈條服務。此外,港科大在內地龐大的校友團隊,遍佈華為、大疆等各個公司,已形成隱形網絡,為校友初創公司與各大高科技公司合作牽線搭橋。

責任編輯:星空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