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毛麗娟)《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後,業界更加關注三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在近日舉辦的財新大灣區金融論壇上,人行深圳支行行長邢毓靜透露,正向中央申請允許三地共建大灣區金融機構聯合委員會,梳理大灣區三地監管標準與規則的差異,呼應三地市場需求,遵循統一合規標準,劃定具體業務進行互聯互通。她指,相信不久的將來,大灣區居民將在跨境消費、跨境購買保險、跨境購買理財產品上享有更多便利。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有序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逐步擴大大灣區內人民幣跨境使用規模和範圍。在依法合規前提下,有序推動大灣區內基金、保險等金融產品跨境交易,不斷豐富投資產品類別和投資渠道,建立資金和產品互通機制。《綱要》同時要求粵港澳大灣區建立金融監管協調溝通機制,加強跨境金融機構監管和資金流動監測分析合作。
金融監管高效合作促灣區金融融合
而現實面臨的困難時:粵港澳大灣區跨越三個行政地區,灣區內存在三種貨幣,對應不同的匯率制度和資本流動管理制度。本次財新大灣區金融論壇上,中國國債協會會長孫曉霞表示,金融融合是大灣區建設的關鍵環節,有利於提高大灣區作為金融中心的國際競爭力,而挑戰則在於法律、稅收、關稅、金融監管、跨境交易五個方面。她指,大灣區面臨的金融監管難度大,存在境內外金融市場差異、金融一體化、產品的多樣性和複雜性等諸多挑戰;而在跨境交易上,大灣區內三種貨幣、三種匯率體制、三種資本流動管理方式導致區域內金融交易不能出清,出現「兩個價格」,帶來跨境交易方面的挑戰。
孫曉霞認為,大灣區金融融合發展的路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在金融監管職能發揮上融合,加強金融監管部門的溝通與金融監管標準的一致性;以科技創新促進融合;加強與產業的聯動。
灣區居民盼跨境投資更便利
邢毓靜則分析,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統一金融市場是大勢所趨,原因是市場有需求、金融機構有準備、監管機構也有共識。她透露,深圳經濟特區金融學會不久前與招商銀行合作發佈了《粵港澳大灣區金融融合發展研究》課題報告,推出這份報告前向大灣區居民發放了4千份調查問卷,其中70%的居民希望跨境消費的便利性進一步提升,47%的居民希望跨境保險能夠放開,超過50%的居民希望跨境購買理財的政策能夠進一步寬鬆。
而在機構準備方面,2003年人民幣國際化以來,灣區金融機構基於自身發展的需要,不斷地自髮梳理三地在個人金融、公司業務、甚至包括在金融科技等領域監管標準的差異。「如果某一家金融機構在三地都有業務,內部就要探討如何做才能符合三地的監管規則。」邢毓靜稱,灣區內的金融機構是有充分準備的。
在監管有共識方面,邢毓靜透露,灣區的多個金融監管部門在多次的交流中都表現出統一的共識,比如此前對基金互認、債券通、滬港通深港通的推進。
吁設大灣區金融機構聯合委員會
邢毓靜表示,粵港澳大灣區三地希望中央批准成立大灣區金融機構聯合委員會,委員會下設各類金融機構的分委會,吸引各類同業金融主體參與,發揮市場的作用。其職責是梳理粵港澳大灣區三地金融運作標準和監管規則的差異,在此基礎上建議借鑒歐盟的金融市場法律框架,推行單一金融市場通行原則,授予粵港澳灣區內合格金融機構「單一通行證」。
她解釋,這個 「單一通行證」機制相當於劃定一個最低標準,根據該政策,金融機構從大灣區區域中某一地的監管機構獲得牌照,可以在整個大灣區市場設點。由此先易後難,跨境沙盒監管模式逐漸落地,最終實現粵港澳大灣區金融一體化、經濟一體化變得水到渠成了。
邢毓靜表示,逐步取消准入審批限制、推動規則趨同,是建設統一金融市場的關鍵。三地將向中央申請建立大灣區金融機構聯合委員會,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中國經濟全面開放新格局的示範區域。
責任編輯:林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