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國家發改委:新中國成立70年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六大巨變

2019-09-19

【文匯網訊】國家發改委官方微信消息,9月19日上午,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寧吉喆,外交部副部長鄭澤光,科技部副部長李萌,商務部部長助理任鴻斌四位嘉賓出席「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系列論壇」,宣講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相關領域的發展成就,並與網民進行互動交流。

論壇上,寧吉喆從六個方面梳理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變化。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開拓進取,奪取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勝利。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戮力同心、砥礪前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輝煌成就。70年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

新中國誕生時,經濟基礎極為薄弱。1952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僅為679億元,經過長期努力,1978年GDP增加到3679億元,居全球第11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加快發展,2010年GDP突破40萬億元,到目前已連續9年穩居世界第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綜合國力持續提升,近三年GDP連續跨越70萬億、80萬億和90萬億元大關,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接近16%。按不變價計算,2018年GDP比1952年增長174倍,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2018年末,我國外匯儲備餘額為30727億美元,連續13年穩居世界第一。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貨物貿易國,第二大服務貿易國,第二大使用外資國,第二大對外投資國。

二是社會生產力大幅度提升,工農業產品產量名列世界前茅

70年來,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物質技術基礎日益雄厚。2018年糧食總產量達1.32萬億斤,比1949年增長4.8倍。穀物、肉類、花生、茶葉、水果等主要農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汽車、手機、電視機、棉布、化肥、水泥、發電量、煤炭、鋼鐵等200多種主要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

我國已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成為全球工業第一大國、製造業第一大國。基礎設施實現重大飛躍,2018年底,我國發電裝機容量達19億千瓦,居世界第一;鐵路營業里程13.2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3萬公里,分別居世界第二和第一;公路里程485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4.3萬公里,均居世界第一。

三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城鄉和區域面貌煥然一新

70年來,我國已從傳統農業國邁向現代工業國,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三次產業比例由1952年的50.5︰20.8︰28.7變化為2018年的7.2︰40.7︰52.2。

工業生產加快向中高端邁進,2013—2018年,高技術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11.7%和9.5%,移動通信、現代核電等已躋身世界前列。服務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效應日益突出,目前已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城鎮網絡體系不斷完善,1949—2018年,全國城市數量由132個發展到672個。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持續推進,2018年常住人口、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分別達到59.6%、43.4%。農業基礎作用不斷加強,鄉村振興戰略穩步實施。

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等總體戰略協調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等重大戰略有序實施,區域發展新空間積極拓展。

四是科技事業砥礪前進,研發力量和投入位居國際前列

建國伊始,我國科技發展十分落後。上世紀50—70年代,經過艱辛努力,我們取得了「兩彈一星」等重大科技成果。改革開放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取得明顯成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紮實推進,在載人航天、量子科學、深海探測、超級計算等領域取得重大成果。2018年,我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為419萬人年,研發人員總量連續6年居世界首位;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R&D)為19657億元,位居世界第二;R&D與GDP之比為2.19%,超過歐盟15國平均水平。2018年,全國發明專利申請量連續8年居世界首位,有效專利累計達838萬件。

五是人民生活極大改善,小康社會即將全面建成

70年來,我國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正在邁向全面小康。按現價計算,我國人均GDP從1952年的119元,提高到2018年的64644元,已達到上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居民收入和消費不斷增長,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費支出分別比1949年、1956年實際增長59.2倍、28.5倍,2018年全國居民消費支出中食品支出比重,比1978年降低35.5個百分點。就業總量大幅增加,全國就業人員從1952年的2.07億人擴大到2018年的7.76億人,第二、三產業就業人員佔全部就業人員比重從1978年的29.5%上升為2018年的73.9%。黨的十八大以來,就業優先政策得到有效實施,全國城鎮新增就業連續6年超過1300萬人。教育事業成就顯著,學齡兒童入學率從1949年的20%提高到2018年的99.95%;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18年的10.6年。文化事業繁榮發展,2018年公共圖書館數量比1949年增長56.7倍,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9.3%。醫療衛生事業深入發展,人均預期壽命從1949年的35歲上升為2018年的77歲,嬰兒死亡率由建國初的200‰下降到2018年的6.1‰。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70年來,我國運動員共獲得世界冠軍3458個;目前有近4億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社會保障不斷加強,2018年基本醫保覆蓋人口超過13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口超過9億人。脫貧攻堅成績斐然,從1978年到2018年,農村貧困人口由7.7億人減少為1660萬人,貧困發生率由97.5%降至1.7%。生態保護見到實效,森林覆蓋率從1976年的12.73%提高為2018年的22.96%。污染防治大力推進,2018年空氣質量達標城市占比較2015年提高14.2個百分點。

六是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居世界首位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克服外來封鎖推進社會主義建設。1972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積極融入國際社會,在國際事務中日益發揮重要作用。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合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倡議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到今年8月底已得到1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目前,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約為30%,位居世界第一。

70年來,中國始終堅持走自己的路,經歷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社會主義道路的艱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和發展等階段,開啟改革開放偉大進程,實現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向全方位開放的歷史轉折,形成一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經驗,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保持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勝利、昂首步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偉大征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在論壇期間,線上網友還針對中國經濟發展態勢,擴大對外開放、鼓勵外商投資等具體問題進行了提問。

網友提問:請問您如何看待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態勢?是否有信心實現全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

寧吉喆:今年以來,在外部環境嚴峻複雜的背景下,中國經濟運行延續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一是主要經濟指標處在合理區間。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3%,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是最高的。就業形勢基本穩定,前8個月城鎮新增就業984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89.5%。價格漲勢溫和,前8個月,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4%,低於3%左右的預期目標。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前8個月,以人民幣計價的進出口總額增長3.6%,外匯儲備保持在3萬億美元以上。二是經濟結構繼續優化。產業持續升級,前8個月,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4%,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快2.8個百分點。需求結構優化,上半年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高於投資40.9個百分點,前8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2%,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5%,高技術製造業投資、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12%、14.9%。三是質量效益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增長快於經濟增長,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長6.5%,比GDP增速高0.2個百分點;勞動生產率持續提高,2018年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07327元/人,比上年提高6.6%;環境質量得到改善,上半年萬元GDP能耗同比下降2.7%。

同時也要清醒的認識到,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穩中有變,穩中有憂,外部環境總體趨緊,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總的來看,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也不會改變,中國經濟具備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有利條件。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看:一是發展基礎雄厚。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積累的豐厚物質技術條件,為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經濟創新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為我國發展和重要戰略機遇注入新的內涵。宏觀調控經驗豐富、政策工具充足且政策紅利正在持續釋放。二是發展動力增強。新動能不斷成長壯大、市場活力不斷集聚增強。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近公佈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中國排名比去年又上升3位,目前排在第14位,連續第4年提升。企業對減稅降費、優化營商環境等政策的獲得感提高,創業創新熱情持續高漲,前8個月中國日均新登記企業達到1.9萬多戶,規模以上私營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2%。三是發展空間廣闊。中國人口和人力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轉型升級前景光明。中國有近14億人口,超過全球發達經濟體人口總和,高技能人才超過1.7億人;作為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區域、城鄉統籌發展具有較大潛力,居民消費升級趨勢明顯;中國產業鏈齊全、構成多元,具有很大彈性與韌性。國際上迴旋餘地也很大,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貨物貿易國,是全球130多個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今年前8個月,中國對東盟、歐盟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分別增長11.7%、9.7%及9%以上。

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

網友提問:今年國家發改委發佈了新版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以及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進一步縮減了外商准入限制,請問下一步還將出台哪些政策更好地吸引外資、優化外商投資環境?

寧吉喆:當前,國際形勢雖然嚴峻複雜,但中國利用外資保持穩定的增長,顯示出較強的韌性。今年前8個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6040.4億元,同比增長6.9%。近日,美中貿易委員會發佈的《2019年中國商業環境調查》顯示,97%的美資企業在華業務實現盈利,是過去10年最高水平;78%的美資企業在華業務利潤率高於或等於全球業務利潤率,比去年高7個百分點。這充分說明了中國市場的吸引力。下一步,我們將堅持對外開放的方針不動搖,抓好已出台的政策落地生效,研究出台新的政策措施,不斷優化外商投資環境。

一是持續擴大對外資的開放領域。今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發佈了2019年版的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和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堅持減少准入限制、擴大正面鼓勵「雙管齊下」,積極吸引外資,堅定不移擴大開放。今後幾個月,要落實好2019年版負面清單的開放措施,紮實推進2020年版負面清單研究工作,推動更多領域放寬外資准入,構建更加開放、透明的投資環境。還要落實好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支持外資更多投向中高端製造、高新技術、現代服務等行業領域和中西部地區。

二是全面推進內外資企業平等的待遇。在准入前階段,今年年底前全面取消外資准入負面清單之外的限制,確保市場准入內外資標準一致。在准入後階段,確保在資質許可、政府採購、標準制定、產業政策、科技政策等各方面,對在中國境內註冊的內外資企業平等對待、一視同仁。

三是實施以外商投資法為基礎的新法律體系。今年3月出台的外商投資法,融入了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的經驗,吸收了國際通行的投資規則,圍繞促進、保護、管理三個方面構建了外商投資的基本制度,為跨國公司在中國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明年1月1日外商投資新的法律體系開始實施。我們將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加快制定出台外商投資法配套法規和相關規定。

四是不斷提升外商投資便利化的水平。深化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簡化外商投資管理程序、提高管理效能。加強各級政府聯動,為重大外資項目提供綠色通道和有力支持。近期,寶馬、特斯拉、巴斯夫、殼牌、三星、樂金等一批跨國公司都在中國投了大項目,我們將繼續提供國際一流的投資服務。

這裡,我想特別強調的是,中國人口眾多,中等收入群體龐大,消費升級加快,國內市場潛力巨大。麥肯錫咨詢公司今年7月發佈報告預測,未來15年中國消費增長規模將為美國與西歐之和。同時,中國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豐富的人力人才資源、完整的產業鏈配套、不斷優化的投資環境。相信中國將繼續成為外商投資的熱土,歡迎各國企業來華投資興業,與中國企業一起實現互利共贏。

責任編輯:林犀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