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熊君慧 胡永愛)「此次帶來的23幅作品,大部分是今年的成果。相比從前,這些作品更加自由,方式更加豐富。」 10月28日,「意如既往」布日固德抽象畫展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二樓小燕畫院巢美術館開幕。布日固德介紹,畫展主題定為「意如既往」,「意」代表了抽象藝術形式是自己本性中想要表達的精神。另一方面,「我的性格也可以用『一如既往』來形容,認準了就義無反顧地全身心去投入抽象藝術。」此次展覽,抽象畫家布日固德帶來23張抽象畫作品,為粵港澳大灣區觀眾展現一個不拘形式的抽象世界。布日固德表示,每一年的作品都是有變化的,目前隨着自己抽象語言的成熟,作品開始不局限在原來書法的組構方式和筆墨方式,框架越來越少。「此次展出作品更是加入了鮮艷的色彩,形式上更加自由和快樂。」
開幕式現場,畫展策展人、小燕畫院創始人吳小燕表示:「很多畫家一輩子沒有找到自己的藝術語言,布日固德很幸運找到了。越簡潔的東西越難畫,布日固德的作品抽象而諧和,無論是大的落筆,還是小的抽絲感筆觸,都蘊含着一種哲學,一種思想,一種藝術家對世界的理解。他的抽象畫,代表着中國可以與世界抽象藝術進行平等的對話了。」
將抽象藝術與中國文化相結合
90年代起布日固德開始創作抽象畫,到現在已經20多年。在布日固德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長短、粗細不一、自信灑脫的線條。他向記者介紹,自己從小就很喜歡中國書法,將中國筆墨演變成抽象的筆道羅列,是他抽象語言嘗試並形成風格的起源。「我的抽象畫,是從書法的一筆一畫中提煉出來的橫平豎直、單刀直入的一種書寫方式。雖然它在媒介和形式上發生了改變,但是其內在仍然是咱們東方的文化精神。」
1961年出生於中國內蒙古的布日固德,從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後,前往英國布拉德福德大學深造,現任中央美術學院客座教授,其抽象畫受到了海內外藝術屆的關注。「我人生中經歷了三個階段,從家鄉內蒙古到北京,再從北京到英國,對於我來說,文化背景一直在發生改變,對事情的認知方式也在改變。」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評價布日固德的作品是「簡潔、清晰、有力、單純的,這是一種對蒙古草原遼闊、寬闊地方的感受,這種感受來自於自然提供的空曠,這是大多人很難具備的開闊、廣闊、寬闊、寬廣、寬懷。」
「在內蒙古的時候,我們的藝術創作大多關於當地蒙古族生活題材,風格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布日固德認為,中央美院的學習經歷,讓自己的知識結構和視野拓寬了不少,對中國文化的認識也上升到更高的台階。而在英國的時候,正趕上年輕藝術家活躍的時期。「像我們國內學習後再出國的人,在文化審視的角度和價值上都有極大的衝突。英國呆的那六年,我開始理解獨立的精神、抽象的藝術,並與中國文化、草原文化相結合起來進行創作。」
抽象畫是藝術家性格的映射
提到抽象藝術,就不得不提到表現抽象主義繪畫大師傑克遜·波洛克,他的創作方式是將油畫顏色調稀或者直接用油漆,用筆或勺滴灑在畫布上。「看起來隨意揮灑的抽象畫,並不是毫無意義的胡亂塗寫。」布日固德表示,抽象藝術不是隨便的行為,其中包含着藝術家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取向,傑克遜·波洛克在創作上就代表了畫家乃至美國自由狂野的人文個性。
「中國的書法也是有人格在裏面的,有的端正、有的飄逸、有的狂放。我的作品裏看到的可能是簡單的筆墨揮灑、筆觸羅列,實際上我性格偏於理性,所以才會堅持橫平豎直這樣的簡單概念;但另一方面,我又是一個不願意放棄人間溫情的人,因此作品看起來不會顯得冷冰冰。」在布日固德看來,藝術家必須個性獨立、人格獨立,以單個人千差萬別的生存經驗和感知來創造具有生機的藝術風格,創作出獨屬於自己的藝術作品。
抽象藝術的觀賞需要直接介入
「技術手段的準確把握和精神內容訴求偏好是藝術家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個負擔不屬於觀眾。」布日固德希望觀眾在觀賞抽象畫時,應該像欣賞藍天、綠葉一樣,以感官去感受這些事物帶來的直接美感體驗。「人們在看到大自然中的美好的東西時,不會問這是什麼,要表達什麼。抽象畫也是這樣,我不會告訴觀眾該用什麼方式來觀賞,他們只需要面對作品,進行無成見和負擔地從新體驗就好。」
「西方抽象藝術已經發展了100多年,相比之下,中華文化中抽象思維較少,觀眾對抽象藝術的感受得也少,這是目前抽象藝術在中國面臨的難題。」在布日固德看來,許多中國當代抽象藝術家的作品大多出自中國文化,「我們都在創作中努力尋找着中國文化中的抽象體驗和抽象思維的根源。」
據悉,畫展將持續至11月25日。
責任編輯: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