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 記者 趙一存)青海省工藝美術大師桑吉才讓唐卡藝術展「筆尖上的修行」當前正在廈門市美術館展出,60幅精美唐卡作品展現了桑吉才讓多年來潛心研究創作的成果。其中,寬3.23米,高2米《神昭海表》唐卡首次亮相,這幅以唐卡技藝描繪媽祖信仰文化的巨製,甫一亮相即備受關注。桑吉才讓表示,唐卡中兩尊隔海相望的媽祖像,寓意海峽兩岸血脈相連、文脈相傳的手足親情,祥雲繚繞,彰顯著國泰民安的盛世美景。
據介紹,唐卡是藏族文化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是用綵緞裝裱後懸掛供奉的宗教畫,具有鮮明的藏族特點以及濃郁的宗教色彩。唐卡顏料採用金、銀、珍珠、瑪瑙、珊瑚、松石、孔雀石、硃砂等珍貴的礦物材料,間用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為輔料,以示神聖。這些天然性材質保證了唐卡的色澤鮮艷,璀璨奪目,能夠經受數百年的歲月侵染而不變色。
傳統唐卡的繪製要求嚴苛、程序極為複雜,必須按照經書中的儀軌及上師的要求進行,包括繪前儀式、製作畫布、構圖起稿、著色染色、勾線定型、鋪金描銀、開眼、縫裱開光等一整套工藝程序。一幅唐卡的製作過程用時較長,短則半年,長則需要數十年。
此番首次亮相的大幅唐卡作品《神昭海表》是桑吉才讓花費七年時間傾心創作,畫面中媽祖像、帆船、傳統古厝各元素錯落,537位人物姿態各異,栩栩如生地呈現了媽祖祭祀大典中萬民朝聖的盛況。他介紹,兩尊隔海相望的媽祖像,寓意海峽兩岸血脈相連、文脈相傳的手足親情,祥雲繚繞,彰顯著國泰民安的盛世美景。而這幅唐卡命名為《神昭海表》,正是取自於清代雍正皇帝為媽祖天後賜的匾額「神昭海表」。
全程參與創作的桑吉才讓弟子三智告訴記者,《神昭海表》保留了傳統的唐卡創作形式,每個環節都嚴格按照傳統唐卡製作技藝創作完成。
福建省美術家協會主席王來文表示,這幅作品在保持唐卡的傳統美學元素之外,還多了份民間性、純樸味,在莊嚴的神性中融入了溫馨的人性。在唐卡程式化要素裡,多了份個性和情緒色彩表達的探索。「這種探索對唐卡藝術的拓展與豐富,不管是題材還是形式與語言都很有意義。」
出生於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吾屯村的桑吉才讓自幼拜著名唐卡大師夏吾才郎為師,系統學習勉唐派唐卡繪畫。學成出師後,桑吉才讓走出藏區,多方遊學,深入鑽研唐卡技藝,亦不斷吸納內地繪畫藝術的養分,而對古代國畫中佛像的研究,更使他的唐卡作品有了份靜謐的文氣。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桑吉扎西就評價稱,桑吉才讓在遊學中提高自己,同時推動著唐卡藝術的傳播。
據瞭解,桑吉才讓2011年定居福建以來,在對唐卡技藝的研究和創作中發現,媽祖精神與佛教文化中的唐卡創作價值觀相契合,因此決定創作與媽祖文化相關的作品。「用藏區唐卡的方式畫媽祖,是開創性的。」在桑吉才讓看來,唐卡在不斷傳承,也在不斷創新。「唐卡的唐是『廣闊』的意思,可以容納所有,可以包容一切。一個佛可以畫,整個世界也可以畫。」
責任編輯:京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