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熱點追蹤|黃師歪曲鴉片戰爭起因 英國人都不敢這麼寫!

2020-04-30

文/劉世寧

昨日一則香港校園新聞,令人瞠目結舌。有家長爆料與孩子一同觀看某小學二年級的常識課網課,結果發現教師竟然在講解時公然歪曲歷史,聲稱「英國為幫助中國禁煙(鴉片)而發起鴉片戰爭」。這種顛倒黑白,肆意歪曲歷史,原告變被告的如簧巧舌,簡直與港片《審死官》裡的宋世傑不相伯仲了。事實上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揭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序幕,也是令每一位中國人感到沉痛的屈辱百年的原點。歷史不能被忘記,但更不可以隨意篡改,否則這種顛覆常識的做法必將影響整整幾代人,最終由全社會共同埋單。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英軍以武犯禁 英商販毒亂法

鴉片是罌粟提取物,在香港現行法例《危險藥物條例》中,它是附表一第I部所列的危險藥物之一,長期使用會造成藥物依賴性。若是真如那位教師所言,英國不惜一戰也要幫中國「戒煙」,那中國豈不應該感謝英國出手相助?印第安人也要感謝北美殖民者為他們帶去了「文明和開化」?印度也要感謝英國統治者在當地掠奪原料和傾銷商品?以上幾個問題的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北美殖民者的「西進」是建立在屠殺和驅趕印第安人基礎之上,聖雄甘地領導印度人民發起了「抵制英國貨」等一系列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正如上述兩例昭示的,英國當時恰恰相反,是通過走私鴉片的方式,試圖解決自身黃金外流的問題。按照現行國際標準,走私及販毒均為嚴重罪行,也屬於國際間合作共同打擊的幾項刑事罪行。但19世紀的國際社會,並沒有現代的國際合作架構,國與國間關係更多是被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支配。當時的清道光帝自己就曾是「癮君子」,在禁止鴉片一事上始終搖擺不定。1906年清光緒帝終於頒令禁煙,而中英之間的禁煙協議則於翌年達成。至於國際間的共識就更晚了,1925年國際聯盟(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國際仲裁調解組織)才最終簽署了修訂後的《國際鴉片公約》。

有鑒於此,該名常識課教師顯然不是對歷史有自己的獨到見解,而是對歷史事實的陳述有根本性的錯誤,甚至可以懷疑是蓄意篡改歷史誤導學生。按照其陳述推演下去,主持「虎門銷煙」的民族英雄、清廷委派的欽差大臣林則徐就只好「查無此人」了,而後來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要求五口通商(五口即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通商口岸)、戰爭賠款的蠻橫要求也被從歷史中直接抹去了。

歷史上林則徐一生宦海幾經浮沉,被貶往新疆後仍能得到伊犁將軍的賞識,而道光帝的繼任者咸豐帝更是打算重新徵召年邁的林則徐委以重任,惜他在赴京途中病逝。若林則徐真為庸碌之輩,他斷不可能在被貶後又被重新任用,況且虎門銷煙一事,有外商在場親歷,不存在虛構的可能。林則徐更對於承諾不再販煙的商人表示可正常貿易,結果遭到英方軍艦逼返。不知這位自以為熟諳中國歷史的老師,隻字不提林則徐,不提英國派東印度公司走私鴉片,不提英國以武力侵犯中國,是不是枉為人師呢?

英議會反對派曾阻出兵 今美化侵略顯國家觀念淡薄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前夕,執政的輝格黨地位不穩,反對派托利黨(保守黨)於1840年1月31日趁機在下議院提出對政府的不信任動議,以21票之差遭到否決。當英國準備對中國開戰前,反對派再在下議院動議譴責政府,認為英國政府未能早日取締鴉片貿易,而英國國旗本應保護公正與榮譽,而不是保護毒品。經過3日激辯,下議院最終以271票對262票否決動議。下議院的反對派托利黨因此未能阻止英國艦隊繼續前往中國及發動鴉片戰爭。由此可見,即使是在英國內部,也有不少人認為以鴉片貿易向清帝國套取白銀也是不光彩的。

反觀現今,除了歪曲鴉片戰爭爆發原因的案例之外,香港的一部分歷史教材也出現了問題。一本名為《朗文常識童看歷史2C》的教材在介紹內地民生百態時,只選用年代久遠的北京霧霾和雲南地溝油的負面新聞,缺乏正面案例,反映教材編寫者對內地缺乏全面了解。此外,授課教師還讓學生搜集內地旅客與香港市民發生衝突的新聞報道,明顯在誤導心智尚未成熟的學生,刻意造成內地與香港間的矛盾與對立。

香港在港英時期,歷史編寫要符合英國利益,自然要為英國維護本地統治、弱化人民反抗意識而服務,對於香港開埠的原因和英國人幹過的壞事,自然是要輕描淡寫、「濾鏡美顏」一番的。但香港回歸已經23年了,教師和教材敘述的歷史仍採英人視角,顯然是極其荒謬的,需要大力予以整頓。唯有如此,方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方能達致香港的「文化回歸」與「人心回歸」,方能避免孩子從小心裡被埋下「仇中」的種子。

(大公文匯全媒體新聞中心供稿)

責任編輯:之袁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