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我們生活在一個失敗國家。」在美國輿論對本國新冠疫情應對的反思中,《大西洋月刊》以此為題的文章格外醒目。這篇提前出版的6月刊文章稱,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美國種種政治和社會深層次問題,直言「新冠病毒並未讓美國解體,而只是揭露了已經解體的美國」。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認為,美國面對疫情很像「第三世界國家」。也有美國媒體認為,給美國貼上「失敗國家」標籤略有誇大之嫌,但美國確實在向世界展示其最難堪的一面。
抗疫失敗暴露嚴重「基礎病」
「在漫長3月的每一個早上,美國人醒來發現自己成為了一個失敗國家的公民。」《大西洋月刊》寫道,這個國家沒有國家計劃,也沒有前後一致的指令,政府任由家庭、學校和辦公場所自行決定是否關閉和尋求避難。當發現檢測試劑盒、口罩、防護服和呼吸機極度短缺時,州長們向白宮求助,而白宮卻推諉搪塞,之後又要求私營企業提供幫助。各州和城市被迫捲入「競標大戰」,淪為價格欺詐和企業牟取暴利的犧牲品。普通民眾用縫紉機縫製防護裝備,試圖讓裝備簡陋的醫院工作人員保持健康,讓患者活下來。
《大西洋月刊》稱,新冠病毒登陸美國時,發現那裡是一個有嚴重「基礎病」的國家,並無情地利用了這一點。腐敗的政治階層、僵化的官僚機構、殘酷的經濟、分裂和錯亂的公眾等「慢性疾病」多年來一直得不到治療,而美國學會了不安地忍受這些症狀。一場強烈和無處不在的疫情讓這些慢性病的嚴重性昭然若揭,也使美國人震驚地意識到自身正處在高風險中。
新冠危機要求有迅速、理性和集體的應對,而美國卻表現得像一個基礎設施落後、政府運轉失靈的國家。政府浪費了無法挽回的兩個月準備時間,總統所做的是表達任性的盲目、尋找替罪羊、說大話和撒謊。他的代言人們則鼓吹陰謀論和靈丹妙藥。一些參議員和企業高管迅速採取行動,但不是為了預防即將到來的災難,而是為了從中獲利。
文章作者、《大西洋月刊》記者喬治·帕克在接受美國沃克斯新聞網採訪時說,之所以稱美國是失敗國家,是因為對3月的恐怖記憶,「我們該怎麼做?政府沒有任何指導意見,有的只是撒謊、幻想和危險的念頭。」他還表示,此次疫情需要聯邦政府做決斷,「只有他們可以組織抗疫,弄清楚供應鏈、分銷網絡,找到抗疫物資,與私營部門協作,生產美國需要的緊急物資。但是,他們並未這麼做,所以失敗了。」
本世紀美國第三次重大危機
《大西洋月刊》稱,新冠疫情是本世紀短短20多年來美國的第三次重大危機。第一次發生在2001年9月11日,那時美國民眾的反應是一起哀悼和動員起來。而黨派政治和糟糕的政策,抹殺了國家團結的意識。2008年的第二次危機強化了這種情緒。在上層,金融危機幾乎可以被認為是一次勝利,而持久的痛苦全部由處在中間層和底層的美國人感受。金融危機在美國人中插入了深刻的裂痕:上層社會和下層社會之間、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之間、都市人和農村人之間、本土出生者與移民之間、普通美國人與領導人之間。蕭條的持久影響是加劇兩極分化,並敗壞權威、尤其是政府的權威。
兩黨緩慢地意識到自己喪失了多少信譽。新出現的政治潮流是民粹主義。特朗普的上台是對共和黨建制派的否認。但保守政治階層與新領導人很快達成了諒解,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基本目標:為了服務私營利益集團而盤剝公共資產,這使得共和黨政客和捐款人可以愉快地容忍一個根本不懂得如何治理的政權。在帕克看來,總統特朗普幾乎完全從個人和政治角度看待這場危機。出於對連任競選的擔心,他宣佈疫情為一場戰爭,自己則是戰時總統。特朗普把國家拋向一場曠日持久的災難——他未履行好自身職責,還摧毀職業公務員隊伍。他趕走了一些最有才華和經驗的職業官員,讓重要職位空缺,並安插忠於自己的人,其目的只有一個:為自己的利益服務。
「全世界都在可憐我們」。《紐約時報》9日稱,愛爾蘭民眾現在都給美國的印第安原住民捐獻抗疫物資。由於特朗普政府的無能,這些部族受到疫情嚴重衝擊。美國因為有一個失敗的聯邦政府,被全世界嘲笑和同情。
必須對國家進行重建
《大西洋月刊》稱,這就是對病毒敞開了懷抱的美國的場景:在繁榮的城市裡,與全球聯繫緊密的白領階層依賴於不安定的、不受關注的服務人員階層;在農村,不斷衰落的社區反感現代世界;在社交媒體上,不同陣營間充滿互相仇視和無休止的辱罵;在華盛頓,一個騙子及其智力枯竭的政黨領導著空洞的政府;在全國各地,瀰漫著一種看不到共同身份或前途的憤世嫉俗的疲憊情緒。
「攻克疫情的戰鬥還必須是一場恢復我們國家健康並加以重建的戰鬥,否則,我們現在所承受的苦難和悲痛將永遠得不到補償。在我們目前領導層的統治下,不會有任何改變。」文章稱,如果說「9·11」事件和2008年金融危機耗盡了人們對舊政治建制派的信任,那麼2020年應該消除認為「反政治」是救星的想法。不過,終結目前這個政權僅僅是開始。
卡塔爾半島電視台9日也稱,美國著名學者弗朗西斯·福山表示,所有人都開始意識到,美國政府在處理因新冠病毒暴發而導致的危機方面非常失敗,因此,新冠病毒將為美國和整個世界的變革帶來機遇。
(來源:環球網)
責任編輯:I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