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香菜團」刺激吃貨的綠色味蕾

2020-05-29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 記者 顧大鵬)「香菜團」取「鄉采」諧音,這個另類公益群的創辦人是河北省阜平縣文聯主席張金剛。這個41歲的大男孩管理的「香菜」一團二團有近千粉絲,他們家裡吃的小米、雞蛋和土豆等生活用品,大都依賴「香菜團」直接到鄉間採購。不過,下單前「香菜團」會派「試吃員」走進農家品嚐美味。然後,分享到「香菜群」或朋友圈,以刺激吃貨們的綠色味蕾。

「香菜團」創辦人、河北省阜平縣文聯主席張金剛。(記者 顧大鵬 攝)

「香菜團」創辦人、河北省阜平縣文聯主席張金剛。(記者 顧大鵬 攝)

張金剛通過高考走出農村,父母和兩個哥哥,至今還在老家務農。他在縣城有一個安樂窩,每逢周末,還是習慣往老家跑。父母種著2畝地,養著10只母雞。「妻子和女兒,天天吃老家的柴雞蛋,卻沒覺得奢華。沒想到有一天,媽媽的老母雞在朋友圈裡炸了窩」。

「這個留言要5斤,那個留言要10斤」,張金剛說,「家裡的雞蛋根本不夠」。他到鄰家找貨源才發現,「村裡鮮雞蛋賣不出去,只好用鹽醃起來」。

好言勸退倆女粉

好友王彥軍建議他創辦一個消費扶貧組織:「不提倡捐錢,不傷害貧困戶尊嚴,不給施愛者壓力」。張金剛起草了一個方案,約法三章:「一是貧困戶優先;二是先嘗後買,無條件退貨;三是粉絲互助,不賺差價」。

「香菜團」集體活動合影留念。(記者 顧大鵬 攝)

「香菜團」集體活動合影留念。(記者 顧大鵬 攝)

張金剛當群主建了一個微信群,取名「香菜團」。粉絲熱情比他想像的高,隊伍發展比他想像的快,管理比他想像的難。「香菜團」很快爆滿,他又創建了「香菜二團」。

張金剛自嘲自己是個木頭腦袋,除了寫文章編刊物,對經濟管理一竅不通。他發覺倆女粉絲,在「香菜團」賺取了差價,便將她們踢了出去。「這件事曾經引發一波爭議」,張金剛也認為,「當時反應有點過激,畢竟她們也幫助賣出了東西」。可是,他害怕「香菜團」淪為商業平台,無法承載公益鐵粉的初心。

火爆山藥炸翻朋友圈

張金剛兼任當地文學期刊《棗花》主編,他為《阜平老調往事》文中美食「火爆山藥」吊足了胃口。張金剛說:「土豆,山裡人叫山藥蛋。正宗的『火爆山藥』,要經過爆、燒、烤三道工序」。

「火爆山藥」要經過爆、燒、烤三道工序。(記者 顧大鵬 攝)

「火爆山藥」要經過爆、燒、烤三道工序。(記者 顧大鵬 攝)

「準備工作先從堆粗柴開始。堆粗柴高過人頭,將百餘斤土豆置於其上。武火丈餘,土豆爆而不糊;燒是將爆過的土豆,再覆以細柴,文火燜燒,講究糊而不焦;烤是將燒過的山藥,置於炭火,兩人手拽毛織口袋一角,向堆炭扇風助烤,烤得山藥「吱吱」作聲。上乘的火爆山藥,黑焦層包黃焦層,外焦如炭,內皮如膠,內瓤如黃」。當地有諺語:「火爆山藥蛋,給肉也不換」。

2元1張攤煎餅,「香菜團」 把幾近失傳的傳統美食端上餐桌。(記者 顧大鵬 攝)

2元1張攤煎餅,「香菜團」 把幾近失傳的傳統美食端上餐桌。(記者 顧大鵬 攝)

網名「雁足捎書」發佈信息說,「莜麥洞村婆家有滯銷土豆,小的賽饅頭,大的賽牛頭」。原來這裡正是「火爆山藥」的故鄉。

老人用「火爆山藥」待客,張金剛飽了眼福和口福。他把「火爆山藥」圖片和小視頻,分享到朋友圈和「香菜團」。第二天,「雁足捎書」婆家的土豆全部出清,「香菜團」獲得了120個贊。

無心再找中間站

楊艾的網名叫「艾在愛在」,是「香菜團」較早的團員。她隨「香菜團」到鄉下採購,還帶著老公和兒子,幫助老人收穫油桃和山杏,一家人是「香菜團」的鐵粉。 她在縣城北街有一家服裝店,成為農產品進城的中間站。張金剛說:「中間站給楊艾的經營添了麻煩。比如,團員買了東西顧不上取,鮮桃就變成了爛桃,煎餅就會變質長毛。楊艾要一遍一遍地打電話,實在取不走,還要找冰箱冷藏」。

楊艾對記者說:「我不怕麻煩,受不了別人的誤會」。有人誤會她拿了「香菜團」的佣金,沒有做好服務。「純粹是個誤會」,張金剛有點無奈,「可是,又有誰肯相信呢?」。

2018年3月創建的「香菜團」,粉絲進進出出,隊伍不斷壯大。而楊艾開了10餘年的服裝店卻第一次出現了虧本。她承擔不起店面租金,只好將店面轉手。「香菜團」的第一個中間站,至此壽終正寢。

「香菜團」與農戶的關係,不僅僅靠愛心維繫,最根本的紐帶是城鄉之間的互惠。「香菜團」團員之間,更像一個鄰里互助組織。張金剛害怕一個愛心,壓垮另一個愛心。2019年4月,楊艾退出了「香菜團」後,張金剛再也無心找第二個中間站。

給扶貧主力加油吶喊

「香菜團」九成為本地戶籍,多為自采自用,阿勇是個例外。阿勇大學畢業後沒有回阜平原籍,輾轉京深落戶山西娶妻生子。他把河北花椒賣到山西,贏得了「香菜團」許多贊,他把山西小米分享到「香菜團」時,卻享受了一頓拍磚。

小孩跟著大人到農家採購農產品,順便學手藝。(記者 顧大鵬 攝)

小孩跟著大人到農家採購農產品,順便學手藝。(記者 顧大鵬 攝)

按照「香菜團」章程,「從貧困戶買了東西,轉手不能加價」,阿勇想不通。他是《棗花》詩歌欄目特邀編輯,與張金剛討論雜誌時經常跑題。阿勇覺得「約法三章」過於保守,張金剛卻堅持勿違初心。阿勇希望「香菜團」借社會力量做大,張金剛卻按部就班力求穩妥。

2019年春天,關於「初心」和「創新」的爭論從私下擺上檯面,張金剛還沒有想清楚,組織安排他到北京西城區文聯掛職鍛煉。「香菜團」拜託幾個鐵粉關照,他帶著心中的焦慮到北京尋找紓解的答案。

今年3月,張金剛就要結束北京履職回鄉。在「新冠」封鎖的春天,他給記者發來「香菜團」創辦23個月的成績單:參與者4635人,成交1131單,金額234461.1元(人民幣,下同),100多個農家與城裡人結成供銷對子。說到今年2月的成績他略帶遺憾:「有17人參與,達成5單,金額515元,不足去年1成」。

「『香菜團』追求的是綠色消費,永遠不做商業平台」。從北京回來,張金剛信念更加篤定。他想盡快完成「香菜團」的註冊,「與阜平電商中心對接起來,為扶貧主力拾遺補闕,加油吶喊!」。

責任編輯:陳西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