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深讀詩會|李國堅:詩有千萬種色彩

2020-07-04

【文匯網訊】2020年7月3日,「深讀詩會」第十八期活動在深圳市《特區文學》雜誌社文學空間舉辦。本期活動通過朗誦與點評的方式,對主題詩人李國堅的詩歌創作展開了深入的探討。

主 題 詩 人

李國堅

李國堅,筆名獨上西樓,三級作家,深圳市作家協會會員,深圳詩詞學會會員,深圳市文學學會會員,香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國網絡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谷風詩學院成員,《青年文學家》雜誌社理事。現居深圳,致力於研究詩語言創新及道教文化新傳承。出版個人詩集《幸福再深一度》,已創作詩歌2000餘首。作品發表在《特區文學》《紅棉》《參花》《牡丹》《散文百家》《青年文學家》《唐山文藝》《嶺南詩音走近廣東詩人》《詩歌周刊》《中國文藝家》《青年生活》《大地上的燈盞-中國作家網精品文選·2018》《神州印象》《高中生》《寶安日報》《湛江科技報》等報刊,併入選各種詩歌選本及各語文教學網中小學範文題庫,中高考範文素材。詩作參展了2017年廣東新詩百年大展,詩歌《品味青春》入選《詩意西安》欄目。

詩歌是最美的世外桃源

主題詩人李國堅學生時代便熱愛詩歌,無論格律詩還是現代詩。他常思索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對此,他借用詩句「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評論道:「如果說格律詩是左岸景致,那麼現代詩就是右岸風光,詩如中間的河水在我們的指掌間流淌,詩意如一片孤帆從日邊而來。」

1990年,主題詩人李國堅背井離鄉來到深圳,歷經一番困苦後開始寫詩。他坦言剛開始寫詩是為了排遣孤獨。後來,由於各種原因,李國堅擱筆很長一段時間。但詩歌常常會跑到他面前,與他的靈魂對話。在陪兒子寫作業時,李國堅開始記錄一些碎片式的感想。在這之後,他重拾詩筆並一發不可收拾。他寫詩隨興所至,看到花寫花,踩到草寫草。對此詩人孫夜認為,李國堅常處於詩的狀態,對生活充滿着愛與激情。寫詩期間,主題詩人李國堅也曾懷疑自己是野路子,寫的不是詩。經過無數次的否定與肯定,他寫下了超過一千首詩歌。對此,詩人一粒草籽認為當每個人都在為生活奔忙時,他依然行走在日常的詩行間,沉醉在自己的詩意里。不經意間,詩歌成為了他生命的一部分,如同他的呼吸和血液,在體內與體外循環交換。李國堅始終堅持隨心、隨性、隨筆寫詩。他說道:「身邊的人和物會在不經意間進入到詩里,成為一道道美麗的風景。詩歌包容與深愛着所有的美好與殘缺。」

寫詩多年讓李國堅看到了詩歌中的千萬種色彩,也感受到了詩的無限的可能。他評論道:「詩歌為我打開了另一扇窗、另一扇門,那裡有最美的世外桃源,而我一直虔誠地走在世外桃源的路上,最美的風景也一直在路上。」李國堅認為一個詩人應該是有立場、有態度的,他指出自己的詩觀是:詩是語言的寺廟,歌是心靈的道場。

想像力是詩歌最優秀的品質

在詩人孫夜看來,讀李國堅的詩如見其人——真誠而平和。他認為李國堅的詩歌親切,不造作、不糾結、不故弄玄虛,行文隨心所欲,體現出自由精神,也體現出作者對詩歌和讀者的真誠。

李國堅詩歌的一大特色是想像力奇特。詩人戴逢春認為,想像好比是翅膀,可以隨着眾鳥飛躍海洋。想像可以把人從單純的物質中拯救出來,使人和神直接溝通。戴逢春在詩會現場分析了李國堅的詩作《把自己捲成一支香煙》,並認為,超現實主義手法讓詩有了張力。在他看來,李國堅能從別人司空見慣的生活中,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詩意,生成詩歌中的時間和空間、理性和感性。他評論道:「這種超現實的寫意讓詩歌文本發生了『虛構現實』的可視性、具象化。用外視角,混合視角,讓我們看到了平面向空間的延展,這也是虛擬向現實的邁進。」詩人左秦則認為《把自己捲成一支香煙》空間層次感強,虛實相生,超現實主義手法不露聲色,同時細節可感,主客體替換銜接得當,是一首佳品。

詩人孫夜認為,想像力是詩歌最優秀的品質,詩歌作為一門藝術,給人以審美、情感、認知與喚醒等等多種體驗,在類型化之外,能提供一種新的閱讀體驗是非常可貴的。在他看來,李國堅的詩句往往異想天開。他評論道:「我讀國堅的詩,有時是陌生的、甚至是突兀的、莫名其妙的,我不知道他為什麼會這樣寫,為什麼這樣組織語言。他的寫作是和我平時的經驗不一樣的。」對此,孫夜認為詩不需要理論依據,詩永遠是創新的。

在詩人費新乾看來,李國堅是非常勤奮的詩人,擅長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詩意,泥沙俱下的生活,經過他的妙筆過濾、沉澱、提純、淬鍊,成為詩歌的金子。在他看來,李國堅的詩歌浸透了生活的煙火氣,卻是獨屬於他個人的,高蹈而富有詩意的「不一樣的煙火」;是柴米油鹽、低到塵埃處的煙火,也是當空綻放、讓人目迷五色的煙火。他評論道:「從平凡中發現美,萃取美,化腐朽為神奇,是詩人需要具備的一個能力,也是評判詩人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標準。無疑,李國堅是具備這種能力的詩人。」他認為李國堅的部分詩歌過於寫實,意象還可以更加獨特、典型、新鮮、個人化。同時,他建議主題詩人可以在題材方面再進行擴展。

由內向外敞開的精神通道

詩人谷風更加重視思想意識在詩歌文本當中的作用。他認為,如果一個詩人只去發揮個人情緒,沒有從整個社會環境和世界環境中尋求精神上的高度公共意識,就不算一個真正的詩人。在他看來,真正好的詩歌一定要有外延,要有思想植入,一定要有一個高度精神視野和對存在事物的理解。他認為,主題詩人李國堅的《玻璃窗內外》就是一首具有一定思想內置和外延的詩歌。在他看來,《玻璃窗內外》沒有存在文本之內,它被放到了一個外部去發展,客觀性地通過實在體延展到一個可理解層面的事實去投影。他評論道:「詩人也用語言,但他和一般作者和大眾不同。這也是我看到獨上西樓這首詩有價值的一面。這是值得鑒賞的一首詩。」

詩人戴逢春認為李國堅的詩極具思想個性,讀他的詩可以看到那些熟悉又被忽視和淡化了的生活現實,這些點點滴滴在詩人李國堅的眼中,都有詩的存在性。他認為,生活經歷磨礪了李國堅的個人氣質,也造就了他性格的大度與詩歌的多元性。他評論道:「李國堅就是新時代奮鬥者的縮影,他崇尚奮鬥精神,像海綿一樣接受新的詩歌精神,正是這種精神締造出屬於他的幸福。」他認為李國堅用詩歌完成了整個承擔的過程:從語言的承擔到靈魂的承擔,讓詩歌比喻的本體和喻體,均以抽象喻抽象,建構了一個由內向外敞開的精神通道。

責任編輯:Caroline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