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來論 | 參與「社區普檢」 履行社會責任

2020-08-23

文/葉建明

從9月1日開始,香港將開始普及社區檢測計劃。這是香港為篩查隱形患者和傳染源,實現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最終實現全面控制疫情,令香港經濟社會重回正軌的「必選之題」。

這是香港近8個月抗疫之戰最關鍵的一役,也是政府為市民提供的健康權利。拖到此時才進行「社區普檢」,與本地資源不足,檢測能力不能滿足龐大需求以及本地檢測費用過高,特區政府和民眾都難以承受有關。

如今中央伸出援手,由中央出錢出人手幫助香港檢測,有如雪中送炭,港人對此機會不能放棄。核酸檢測需要更多人參與,因為參與者越多,越能夠廣泛篩查到病毒攜帶者,檢測效果更明顯。可以說,此次核酸檢測,關係我們每一個人能否盡早從更為安全的公共衞生環境中獲益,實現經濟社會生活正常化。

雖然「普及社區檢測計劃」屬於自願,但是,在面對公共衞生危機面前,需要提倡每個人的社會責任。責任是社會對每個公民的必然要求,責任是自由的保障,自由越多,責任也就越多。特別是在公共衞生方面更是如此。公共衞生健康關係到人類永續發展,它是一個只有整個社會廣泛參與才能解決的群體性健康問題,維護公共衞生健康是社會的共同責任。從預防醫學的角度來看,公共健康問題往往與民眾的行為活動有關,比如防範傳染病的擴散需要社交距離等。由於民眾的行為活動在法律許可範圍內有很大的自由空間,要消除民眾行為對公共衞生健康的不利影響,就需要民眾的自覺責任,如戴口罩、遵守社交距離等。況且人與人的關係也體現一種責任關係,比如家庭內,工作夥伴之間等等。個人染病,最直接的威脅就是你的親人、朋友、同事。

香港是個極度自由的社會,多元思想文化的激蕩和碰撞,既為公共衞生的處理提供了多種聲音,也加劇了矛盾與衝突。特別是近年社會動蕩,非理性的聲音、混亂的思維、泛政治化的操作,增加了此次抗疫特別是全民檢測的難度。不過,如果考慮社會責任,尊重公共衞生健康利益最大化,從自己及身邊人健康考慮,每一個人不難做出正確的決定。

第一、二波疫情受控,與多數市民支持政府提出的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勤洗手有莫大關係,這是市民社會責任的體現。在這第三波疫情中,市民積極參與檢測,協助政府堵塞漏洞和死角,同樣體現責任;對於一些醫護人員,主動報名,積極參與本次檢測工作,是對市民健康負責的表現;社會上各民間組織、傳媒,積極宣傳、動員市民參與檢測,也是對整個社會負責任的表現。

社會責任與理性往往是密不可分的,理性是責任的依據,當理性被蒙上了黑罩,社會責任就被一些政客拋諸腦後。

某些醫學界專業人士,特別是專業界別的立法會議員,拋出一些奇談怪論誤導市民,阻撓市民參加檢測,不僅缺乏社會責任,還缺乏醫護的基本職業道德。比如有政客接受外媒採訪,大談「全民檢測變播毒」。其言論既無事實根據,也有違專業判斷。湖北,乃至北京部分區域都做過全民核酸檢測,其效果不僅是控制了疫情,阻斷了隱性傳播,而且為復工復產,進入正常生活提供「安全閥門」。這些政客對此視而不見,他們的良知實在是配不上他們的職業。

至於「樣本送中」等非理性的蠱惑,更是香港成為政客攪局下「失智」社會的標本。當社會責任讓位於政治算計,香港理性思維的獨立性必將蕩然無存。這對香港絕不是一個正面信息。

香港社會的多元給出多種選擇。不願意獲得政府免費檢測者,可以自掏腰包到私家醫院去檢測。不管出於什麼動機,只要參與了此次的「社區普檢」,都可以看作是市民社會責任的體現。當然,如果你沒有任何理由而拒絕參與檢測,那麼,你就是你周圍人群中的隱患。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

責任編輯:Minna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