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石頭換設備 促成「三來一補」廠落戶

2020-08-26
深圳(寶安)勞務工博物館還原了首家「三來一補」企業上屋怡高電子廠生產線\網絡圖片

深圳(寶安)勞務工博物館還原了首家「三來一補」企業上屋怡高電子廠生產線\網絡圖片

【文匯網訊】在上個世紀,深圳經歷了一次裂變式的發展,「洗腳上田」的深圳人創造了令人瞠目的「深圳速度」,用了20餘年走過歐美工業國家150年的歷程。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成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是早期大力發展「三來一補」。

「三來」是指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而「一補」是指補償貿易,在改革開放初期嘗試性地創立的一種企業合作貿易形式。1978年12月18日,深圳寶安縣石巖公社上屋大隊與香港怡高實業公司正式簽訂合作辦廠協議,意味着全國首家「三來一補」廠的誕生。正是在這一年年初,李丁財轉行外貿工作,從業務員開始做起,到離任寶安縣經發局局長,整整22年沒有離開過這個行業。

在李丁財的印象當中,深圳早期發展三來一補困難很多,騎單車都沒有一條好路,過河還要脫鞋。「全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在石巖上屋,我那時帶老闆去考察,坐的是一台手扶拖拉機,用了兩個半小時才到。」

當時的深圳配套設施落後,李丁財就用誠意打動投資人。「1993年,萬寶至老闆決定來深圳寶安投資,設備都運到了香港機場,但海關手續沒有辦好,只能在香港租倉庫存放設備。我知道後馬上跟南頭海關協商,經發局做擔保,讓設備先進來,幫老闆省錢。」

「三來一補」中的補就是補償貿易,由於早期沒有資金,深圳通過以物抵物的方式換取設備,擴大發展。「最早實施這辦法的是蓮塘石廠,我們有很多石頭,但沒有好的設備,當時香港填海需要大量石頭,我們提出用石頭換設備,馬上達成了共識。」李丁財表示。

(來源:大公報)

責任編輯:Iris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