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昌鴻
在深圳特區發展的波瀾壯闊40年中,一代代港商紛紛北上打拚,在不同背景時代尋找各自的商業機遇,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們為深圳經濟起飛和高速發展作為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40年前,在特區成立之初,一批批港商紛紛北上跨過羅湖橋,來到緊鄰香港的小漁村,當看到深圳特區優惠政策、低成本和勞動力資源豐富等優勢帶來的機遇時。老港商們走在泥濘的路上開疆拓土,一座座工廠拔地而起。他們通過三來一補,帶來了大量的投資、訂單、技術、就業和外匯。八十年代深圳吸引的外資約有九成來自香港,港資是推動深圳經濟發展引擎。嘉瑞集團創始人李遠發滿腹感慨,回想從香港來龍崗工廠時,必須在羅湖乘中巴或打的士,當時到處都是狹窄的黃泥路,單程少說也要三個小時。港商的勤勞和拚搏由此可見一斑。經過25年的發展,深圳經濟也在快速騰飛,許多港商在拚搏中也賺的盆滿缽滿。
但隨着人民幣升值和人工成本攀升,港商們經歷陣痛,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勞工短缺和國家取消三來一實稅收優惠補貼等,溫水煮青蛙效應逐步顯現。大灣區大量港商出現關門歇業和倒閉。許多港商外遷東南亞,留下來的港商幾經彷徨和摸索,最後下定勇氣拿出血本推動轉型升級、自動化改造和科技創新,有的動輒付出數千萬元人民幣。經過十多年奮力拚搏,深圳許多港商通過技術創新和自主品牌,重新獲得了生機。
隨着深圳和大灣區邁入全國最為富裕的地區之一,巨大的消費市場帶來的機遇像磁鐵一樣吸引新一代的港商。他們要麼從事創新和創業,要麼從事工業和珠寶等設計,通過輕資產運營降低成本。但他們也面臨巨大的市場競爭和挑戰,正如新一代港商、Ejj Jewellery創始人邵燕寧那樣,深諳中國文化元素帶來的設計靈感,從而贏得了市場機遇。
在迎來特區成立40年之際,深圳作為大灣區核心城市之一和國家先行示範區,作為我國高科技產業最發達城市,加上蘊藏巨大的市場機遇,新老港商仍然樂此不疲地深挖富礦,共同與深圳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責任編輯:Mi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