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港澳人士:改革開放讓深圳「奇跡」煥發更大生命力

2020-08-29

【文匯網訊】8月26日,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迎來40歲生日,引發港澳各界人士熱議。他們紛紛表示,深圳在改革開放以及特區建立的政策紅利下,創下了發展「奇跡」。展望未來,深港澳應繼續相互借鑒、加強融合,進一步在改革開放中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共創多贏,確保「一國兩制」事業行穩致遠。

深圳穩抓改革開放機遇成就斐然

「深圳由原先南方一隅的小漁村,經過40年發展,成為GDP高達2.69萬億元的國際知名創科中心,這是受惠於國家改革開放的大政策。」全國僑聯副主席、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理事長盧文端感慨道,「我的個人事業也就是從這裏開始不斷發展壯大!」

在深圳經濟特區創辦的1980年,盧文端在珠三角投資開辦工廠,是最早一批從西方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到內地的香港企業家。回顧深圳特區成立40年的巨大成就,盧文端表示,改革開放是國家發展強大之路,也是工商界人士事業成功之路。

以深圳為代表的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者。港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會長姚志勝說,深圳作為國家改革開放的窗口和試驗田,今日躋身國家一線城市和高新科技中心,關鍵在於能夠穩穩抓住改革開放的機遇。

「深圳具有高度使命感,充分利用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國家政策,先行先試、大膽創新,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科學發展和促進社會和諧方面,起到了探索經驗、提供示範的重要作用。」香港中國文化基金會創辦人兼主席石柱表示。

澳門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葉桂平說,深圳特區作為改革開放的探索者,憑借效率和創新這兩個法寶在過去40年發展歷程中取得矚目成就,成為國家經濟、文化、高新技術、金融等方面的領跑者和示範者,值得借鑒學習。

深港澳「並船出海」優勢互補

「改革開放以來,香港作為國家對外窗口,不斷向包括深圳在內的內地城市輸送大量資金、技術、管理經驗,通過貿易、投資等多種形式為內地發展提供重要動力。」石柱表示,在此過程中,香港也把握住發展機遇,轉型成為內地連接國際市場的重要橋樑,建立和鞏固了香港的國際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中心的地位。

過去,港澳發揮「外引內聯」的獨特優勢,與深圳和珠海兩個經濟特區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成為區域內城市間合作發展的典範。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特區立法會議員施家倫說,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在建設過程中要堅持經濟特區敢闖敢試的精神,在高水平開放、國際創新合作和粵澳合作的機制體制創新方面邁出更大步伐。

「現在的深圳也是一片以青春的熱情、拚搏的熱血凝成的創業熱土!」香港青年丁政凱說,他在位於深圳龍崗區的「恆利創客區」擁有一個面積約400平方米的演出場地。深圳為港澳台創業青年提供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如租金優惠、投資機會、稅收優惠、產業補貼等。

在丁政凱這位「95後」看來,「拼」是深圳這座城市的性格特質。他的一些長輩在改革開放之初來到深圳創業,通過不懈努力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而他們的後代也在這座城市成長並獲得發展。此外,深圳的多元化、包容性和深厚的人文關懷精神都深深打動着他。

國家新發展格局為港澳帶來更多機遇

中央最近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盧文端認為,這是國家在新形勢下推進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給香港帶來新機遇。香港需以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建設為依托,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同時需深化作為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角色,加強吸引外資外貿的國際金融中心功能,將香港打造成為中國高水平參與國際經貿合作的新平台。

姚志勝也認為,新發展格局為國家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提供強大支撐,也為香港帶來發展動力。香港需要借鑒深圳發展經驗,通過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共建「一帶一路」等積極發揮香港優勢,大膽推進互聯互通制度創新,在融入灣區經濟中開創香港未來。

香港區青年聯盟主席、全國青聯委員胡志禧表示,香港的成功從來沒有脫離背靠祖國的優勢。香港擁有多方面優勢,可在金融服務、航空物流、專業服務、創新科技等領域積極融入大灣區建設。「一帶一路」的發展機遇也可讓香港跟國家「走出去」,拓展國際市場,再創經濟高峰。

葉桂平說,步入新時代,參與區域協同創新發展是澳門特區再創輝煌的關鍵點。近日橫琴新口岸開通,標誌着粵澳深度合作又翻開新一頁。希望澳門能夠緊抓機遇,以建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為突破口,加快軟硬件聯通往縱深發展,打造「一國兩制」實踐示範區和高水平參與國際經濟合作新平台。

施家倫相信,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推進落實,深圳和珠海將成為高水平開放創新的現代化城市樣板,港澳同胞也將在其中分享新一輪發展紅利,「一國兩制」將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機。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之袁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