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寶鈴
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那一年,鄧小平提出了在深圳建立經濟特區的偉大構想,次年,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成立。
1992年,又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了詩篇……那一年,鄧小平南巡深圳,發表了關於改革開放的重要講話。
1992年,受鄧公講話的啟迪,抓住了改革開放的商機,我來到深圳市布吉秀峰工業城投資興辦電腦繡花廠,開始了我的創業生涯。萬事開頭難,創業初期,交通不便處處堵車,進入秀峰工業城的村路坑坑窪窪,坐車如騎馬,從羅湖到布吉不到15公里的路程可以顛簸兩三個小時。當年還沒有通訊網絡,與香港公司聯絡靠的是一個舊式大哥大電話,爬到後山頂借助深圳的信號才能與香港總部溝通交流。電力供應也不正常,停電是常態,各方面的條件非常落後。幸喜政府對企業非常支持,投資政策優惠,勞工資源非常充足,工人純樸而勤奮,伴隨着「三天建成一層樓」的深圳速度,我的工廠也快速成長,並在1995年在綉花廠快速發展的基礎上擴大製帽廠。在短短八年間,從一開始僅20多人的小作坊,迅速發展成為5,000多人的現代化工廠,產業不斷升級和市場不斷擴大。從接單、設計、生產一條龍,到1999年收購美國著名的運動品牌公司,將業務成功國際化。集團於2000年12月在香港主板上市,成為全球唯一一家上市的製帽企業。
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成就了無數像我一樣的普通人的創業夢,鑄就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40年來,深圳以「摸著石頭過河」的智慧和「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奏響了「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的時代強音,在國家迅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光輝歷程中勇立潮頭。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深圳特區的40年,就是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史。前20年,深圳依託毗鄰香港的區位優勢,與香港形成「前店後廠」的發展模式,GDP迅速增長為之後的創新之都打下了雄厚的基礎;後20年,深圳不僅在科技創新取了舉世矚目的驕人成績,更重要的是培養一大批年青的創業者。深圳着力佈局科技創新,重視自主研發、品牌建設,實現了從「低端製造」到「創新之都」的華麗轉身。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激勵深圳繼續高歌猛進譜寫發展新篇章:平均每平方公里有8.5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产生13.5亿元GDP,平均每天有71件發明專利獲得授權;擁有華為、騰訊等8家世界500強企業,世界500強企業有近300家落戶深圳……28年前我投資設廠的布吉秀峰工業城,今年8月18日也通了地鐵,其中凉帽出口站就是我們的飛達帽廠。
時代變遷,粵港澳大灣區的全新規劃,為深港融合發展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深圳高新科技的蓬勃,投資環境的優化,已吸引越來越多的香港年青人乘勢而為逐夢大灣區,就像當年的我們一樣,在這片熱土上揮灑激情、實現價值。以港青北上投資創業的首站深圳前海為例,今年一季度新增港資企業130家,新增注册資本88.11億元人民幣。注册港企從2015年的2,172家增至12,232,注册資本達1.3萬億元,深港合作正邁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四十深港情,築夢大灣區,祝願深圳與香港繼續攜手並進、再創輝煌!
(作者顏寶鈴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責任編輯:Mi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