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由中國考古界知名專家學者組成的「烏拉特後旗歷史文化考察團」,不久前在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後旗境內考察認為,烏拉特後旗境內兩條並列且走向相似的漢外長城,是中國目前已發現的最北部的長城。
據新華網報道,這一考察團成員由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長魏堅和內蒙古自治區社科院教授舒振邦、研究員何天明等人組成。他們在今年3月底對內蒙古烏拉特後旗潮格溫都爾鎮巴音努如嘎查呼仁陶勞蓋山上的漢外長城北線段進行了考察。這段長城在離中蒙邊境大約18公里處,一直延伸到蒙古國境內。
考察團專家們對這段長城進行了詳細的測量。據測量,這段漢外長城,裡層有6層高,外層有6-7層高,牆體頂寬2.3米,高度1.15米。
據魏堅教授介紹,經考證這條長城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牆體兩側以戈壁灘上裸露的片巖就地取材疊砌而成,中部填砂土碎石。經過多年的風雨侵蝕,砂土流失,兩側石砌牆體向中部傾斜。據介紹,專家們在長城附近的山坡上還發現了當時修建長城的採石場。
對於其中一段修築不規則的長城,專家們各執一說,有的認為是偷工減料造成的;有的認為可能正值戰時修建,軍心不穩造成的工程沒有按當初的標準修建;還有人認為是由於山洪沖毀後再修時與當初修建有所不同;也有認為是在建長城時專門留有缺口便於人們搬運石料,後來再補建時與當初修建有所不同。
在漢外長城的不遠處還有烽火台,周邊以石片壘砌,中部填砂,烽火台和一處房址連在一起,房址的北牆借用烽火台的南面牆體。其中南牆最厚,東牆北側與烽火台相連處有門,烽火台和房址的牆體砌築方法相同,均是兩側用石片壘砌,中間填砂土石塊等。在西尼烏素嘎查境內還有一個保存較為完整的烽火台,烽火台上部每隔2尺土壓一層梭梭,起到加固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