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本報上海新聞中心實習記者趙錚17日電:上海自主研發的多晶硅物理提純法產出了99.9999%以上純度的太陽能電池硅產品,電耗和水耗分別只有國外的1/3和1/10,不僅改變了內地太陽能產業技術、市場「兩頭在外」的困境,更首次實現了對日本、德國等原進口國的高晶硅出口。
據悉,中國內地太陽能產業卻長期面臨產品生產和銷售兩頭在外的困境,作為硅礦富國,卻只能以低價出口初級硅原料,再高價進口加工後的高純硅產品,而產品的銷售方向亦是面向國外,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科技人員從2004年起就展開了相關研究,終於發明了新的物理提純法,並產出了99.9999%以上純度的太陽能電池,更首次實現了對一些原進口國的硅產品出口,目前該團隊仍在研究更高純度多晶硅的規模化生產,並將進一步穩定提純工藝。
根據國家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2010年中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將由目前不足10萬千瓦增至40萬千瓦,2020年達220萬千瓦,發展潛力很可觀。該產業的基礎材料就是高純度多晶硅,我國雖然是硅礦富國,但絕大部分多晶硅產品都是從日本、德國等國進口。加上近年來全球多晶硅越來越供不應求,進口價格亦不斷抬高。
上海的技術和設備與河南的5000多噸硅礦石結合,還在當地成立了公司,建廠數月就製出成品,生產成本僅是國外的1/6。日本三菱、板和興業株式會社及瑞士AG太陽能等企業紛紛組團來訪,達成了長期供貨合作意向,產品現已出口日本、德國和瑞士。該項目先期計劃年產2000噸,相當於國內市場需求一半,國際市場份額也可望成倍遞增。
該項目的牽頭人之一、中科院院士褚君浩對本報透露,未來數月中,上海浦東的高科技園區還將開設一個太陽能電池研發中心,將進一步完善目前的物理提純法,研究更先進的薄膜太陽能電池的規模化生產,以及相關測試標準及周邊技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