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據東方網報道,繼成渝獲批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後,下一站綜改試點將可能落戶中部城市群。
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有望一起獲批「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即簡稱「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該試驗區旨在重點探索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發展之路,以此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統籌,落實科學發展觀。
據悉,新試點的申報意見已上報至最高層。
有關資料顯示,武漢城市圈是指以武漢為中心,以100公里為半徑的城市群落,它包括了武漢及湖北省內的黃石、鄂州、孝感、黃岡、咸寧、仙桃、潛江、天門等8個周邊城市。這裡是湖北人口、產業、城市最為密集的地區。以生產總值為例,2002年,武漢城市圈的GDP總額占湖北省總額的59.1%。
長株潭是長沙、株洲、湘潭的簡稱,是湖南省經濟的重心所在。如2003年,長株潭城市群生產總值占湖南省的33.74%。
「選擇武漢和長株潭作為新綜改試點,可以破解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尖銳等諸多深層次的體制機制障礙,通過綜合配套改革來實現體制機制的整體創新,其改革試驗具有全局影響和意義。」此間人士分析認為。
觀察人士表示,這些試驗區儘管同上海浦東、天津濱海同稱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但每個試驗區的改革側重點不同。這表明國家已經開始將區域發展重心轉向「專題性改革試驗區」,要求在不同地區探索改革發展中存在的各種突出問題。
成渝綜改試驗區重點落腳在「統籌城鄉」,而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將在構建「兩型」社會和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上,展開中國「深水區」改革的新一輪探索。
探路內生型發展模式
近30年的中國改革,走了一條從點到面,從局部到全局,從單一改革到全面改革的改革路徑。試驗區一直是中國漸進改革的一條重要路徑。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在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階段,促進改革的重要推手。而前期綜改試點實踐證明,地方在「試驗區」的名義下獲得了更多創新和改革的空間。
從2006年起,申請加入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呼聲不斷從各地傳出,範圍涵蓋東部、西部、中部、東北四大經濟區域。6月當成渝獲批綜改試點時,國家發改委給與的理由是,「考慮到現有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都分佈在東部沿海地區以及中西部地區改革的緊迫性和難度。」
本報記者獲悉,第四個試驗區有望落戶中部仍然依照如上考慮。「對於試點選擇更重要的是考慮區域平衡發展,試點內容具有全局性的地區。」國家發改委有關人士曾對記者表示。
專家們亦看著選擇中部地區作為綜改試點的獨特作用——比如尋求內生型經濟的發展道路。
「以前的綜合改革試驗主要是在沿海地區進行的,獲得的經驗主要是基於對外開放、吸引外資的『外向型』經驗。」10月22日,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趙凌雲向記者分析。
趙認為,「外向型」改革經驗固然重要,但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立足於本土資源開發的內生型改革經驗同樣重要。
中部地區能源、勞動力資源豐富,人口密集、本土市場潛力大等優勢,都為建立內生型發展模式奠定了基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孫曉郁在考量武漢城市圈後,也建議其定位在建設成為我國內陸地區最大的滿足內需為主的生產要素和產品服務的市場中心。即中部地區如武漢城市圈經濟發展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國內市場的優勢。
「不是說不對外開放,而是既可以發揮武漢經濟圈的地域優勢,又可以避免遠離國際市場、對外經濟成本比較高的弱勢。」孫曉郁對武漢決策者們說。
其二,綜改試點落戶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滿足了中部崛起的預期。
經過20多年開發和調整,中部地區經濟佈局基本形成「中心群帶」的發展戰略格局和模式。而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是中部城市群裡的「活躍」部分。
「以前對長株潭的戰略地位有所忽視。」北京大學中國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楊忠向記者分析,長株潭處於華中、華南、西南的交匯處,是交通樞紐,市場潛力大。同時這些年,表現出很強的自我創新能力。與創新密切相關的產業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迅速。如中國動漫產業中的70%是在湖南原創。而與珠三角相鄰,能夠承接其產業轉移和其市場聯動,這是更大的優勢。
「城市圈是輻射能量的發源地。」接近國家發改委有關人士分析,武漢和長株潭城市圈如突破式發展,形成中部地區超級城市群或強大的經濟核心,必將成為中部崛起的「引擎」。
新型城市化
如果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能戴上「試驗區」帽子,那麼怎樣通過體制機制改革,探索新型城市化的發展道路和如何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呢?
「選擇武漢和長株潭進行改革試點,可以在探索新型城市化的發展道路方面先行先試。」有關人士對此分析:「要吸取發達國家和我國東部地區在城市化發展中的經驗教訓,探索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業化的結合之路。」
儘管如何走新型城市化道路,還需要兩地將來不斷的探索。但學者們已提出了自己的思路。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趙凌雲向記者闡釋了他理解的,與傳統城市化發展模式不同的「新型城市化」。
其一,傳統城市化道路特點是:以製造業等重工業,第二產業為龍頭。新型城市化更強調二、三產業為龍頭,即現代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龍頭。
其二,傳統城市化吸附周邊農村的優質資源,如勞動力、資源和環境,卻沒有帶動農村發展。而新型城市化要破解這一發展模式,要帶動農村發展,實現城鄉一體化。
其三,傳統城市化是單體城市化,不注重城市之間的協調,分工,合作。新型城市化要力圖在城市之間建立以產業鏈和價值鏈為基礎的分工協作,錯位發展,共同發展。
最後,傳統城市化發展模式是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的發展。新型城市化則為節約型,內涵型發展。如在土地、資本、環境、能源方面。
要完成上述轉型,就要進行相應的體制機制創新。據本報記者瞭解,如果武漢和長株潭或批新綜改試點後,可能會在一些體制機制創新方面進行先行先試。
如在資源節約體制方面。統籌研究解決在城市化進程中節約用地、嚴格耕地保護等問題,探索集約用地的有效方式,建立節約用地的激勵機制;建立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形成資源節約利用的產業鏈和循環經濟生產模式等。
再如創新環保機制方面,建立主體功能區開發機制,依照區域規劃、加快制定相應的平均指標、生態環境補償和約束政策等等。
「我們希望武漢城市圈試驗區是一個平台,在這個平台上積累的經驗對同類其它城市圈具有借鑒意義。而不是完全封閉,只在試驗區裡進行的。」武漢大學區域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武新木表示。
據國家發改委相關人士透露,國家發改委試圖以「綜改」作為新時期改革難點破題的「利劍」。但新一輪試點,要實現地方自主改革,沒有優惠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