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28日,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的南宋沉船「南海一號」終於遷入它的新家「水晶宮」。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南海一號」的廬山真面目會馬上揭開,進宮後,古船將繼續被封存在沉箱裡進行考古發掘,有關人士表示,對「南海一號」的發掘工作將持續5年至10年。
廣東陽江市文化局局長馮紹文說,「南海一號」進宮之後,不會馬上打開包裹著它的巨大沉箱,古船將繼續被封存在沉箱裡進行考古發掘。條件成熟後,「水晶宮」裡將注入12米深的海水,遊客可從2樓的觀景平台和兩側的長廊上觀看考古發掘的過程。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峻預測,對「南海一號」進行文物發掘至少需要5至10年時間,屆時,「南海一號」沉箱才能完全打開,向世人展示古船的真容。
從2007年5月開始,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委託中山大學生物科學院進行的「南海一號」水環境實驗,由於實驗必須持續近1年時間,目前「南海一號」在「水晶宮」的保存還沒有得出最後的方案。
據「南海一號」水環境課題組負責人、中山大學生物科學院教授徐潤林介紹,課題組對沉船周圍的水、海洋生物、淤泥等進行了化學指標、生物指標等的分析,然後依據得出的數據在實驗室構建一個仿「南海一號」水下環境系統,通過對各種指標的監測,測定沉船殘片在現有環境中的損耗情況。
徐潤林說,「南海一號」是一艘木船,微生物的分解會導致木頭腐爛,因此控制水環境中的微生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降低微生物的存活量,需要減少海水中氧氣的溶解量。屆時將通過對「水晶宮」裡的海水輸入氮氣的方式,減少溶氧量。但徐潤林強調,水環境的溶氧量低並不表示要構建一個完全無菌的環境,關鍵是要控制好水中的溫度和氧氣的濃度。
徐潤林說,「南海一號」進入「水晶宮」後,對水環境的構建將是一個非常周密的過程,由於「南海一號」原來處在一個較暗的海底環境,「水晶宮」裡也將使用冷光源,以避免紅外線和紫外線的破壞,這些都需要配備一些專門的設備,並對「水晶宮」內部環境進行一些特殊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