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隨著春節長假的結束,中國「賀歲電影」的集中亮相也接近了尾聲。從2007年至今,銀幕上有三部影片票房上億,一部是《集結號》,一部是《投名狀》,還有一部是還未下線但票房已達1.8億元的《長江七號》——後兩部影片,皆出自中國電影集團公司。2008年觀眾正期待著新的電影大作:陳凱歌的《梅蘭芳》,吳宇森的《赤壁》,陸川的《南京!南京!》,寧浩的《銀牌車手》等,它們正即將殺青或緊鑼密鼓進行後期製作——這些影片身後的出品方也是中國電影集團公司。
在觀眾們的眼中,中影集團是一個不斷為自己帶來觀影期待與驚喜的「電影生產大戶」;海內外電影業看到的,則是一個始終走在改革前端,既充實著自身,也推動著中國電影產業前行的巨大引擎。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被推薦為「中國文化企業30強」之一的中國最大的電影製作與發行機構,如其董事長韓三平所說,「這是一個全資的國有企業,是一個大而全的國有電影企業,其優勢與弊端都比較清楚。在機制上使其更具有活力,提高中國電影的世界市場份額,是我們一直推進的目標。」
齊頭並進發展產業六大環節
對於一個龐大的電影集團軍,理順內部關係、提高生產效率,不是一日之功。1999年,中影集團成立,由原中國電影公司、北京電影製片廠、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中國電影器材公司等8家單位組成。為提升集團核心競爭力,2001年,中影集團重組建立了五個製片分公司。
為進一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電影產業自身發展規律,近年來中影集團合併多層次的管理機構,將過去的某些行政部門改成公司化經營,實行一系列股份合作,吸引不同性質的資金與先進的管理優勢進入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發展自身。在這一進程中,中影集團既大膽吸納來自海內外的投資與先進理念,又保證無論是項目合作還是資本合作,中影集團都牢牢控股;做到了既積極推動資本發展,又相對規避行業風險。
電影產業鏈包括六大環節,即製片、製作、宣傳營銷、發行放映與影院投資、海外營銷。這其中的龍頭就是製片,是整個產業鏈條中最重要的部分。其次是製作業。電影的完成是一個複雜的工業製作過程,包括電腦特技、攝影、錄音、美術、化妝、服裝、道具、洗印等多個部分,是一個資金、勞動及工藝密集、投入大、回報週期長的環節。多年來我們不重視這一環節,如今,這種局面將得到扭轉。作為中國電影產業的主力軍,中影集團在國家支持下將於今年建成並投入使用中影集團電影數字製作基地。這一已被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為重大文化產業項目的基地,前期製作區有16個攝影棚,後期製作區包括混錄棚、動效棚等多套完備設施。此外,中影集團成立宣傳營銷公司,專司公司品牌與公司產品品牌的塑造與傳播。
製片為重打造集團整體品牌
「在整條產業鏈裡,重中之重是發展製片業,這不是空談。」如韓三平所言,近年來中影集團也正是著力從這一環節不斷凝聚實力。尋其發展脈絡,中影集團再次「化整為零」,將一個發展目標分為多個子路徑,同時進發,以水到渠成之勢持續提高團體總分。
中影集團主要從三大方面提升自身在製片領域中的實力。一方面生產主流影片,力求拍出更多更好的,代表主流意識形態、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好作品,如《張思德》、《雲水謠》,以及兒童影片《寶葫蘆的秘密》,體現出文化龍頭企業的責任感。另一方面著力推出華語地區優秀電影人創作的商業大片,如《長江七號》、《赤壁》、《梅蘭芳》等,以積極健康的產品迅速擴大中影集團的市場份額。這類影片規模與成本大,題材相對重要,專家與觀眾都比較認可,最終往往以高票房證明了自身的影響力。
此外,中影集團持續培養青年電影導演,為自身,也為中國電影輸入新鮮血液。中影集團以相對低的成本,挖掘相對好的題材,給優秀的年輕人以機會,做到既出好作品,又鍛煉出好導演。近年來平均每年拍出10到15部青年作品。與此同時,中影集團持續推出「作家電影」,其製作成本不超過500萬—800萬,對科技依賴程度低,反映當代生活,激盪當代人心靈的作品。
不僅在創作上「兵分多路」,層次多樣,中影集團在經營機制上也以勇氣和膽識改變以往的單一模式,從制度上保障自身的健康發展。2007年,中影集團分別組建了集團全資的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製片分公司、中國電影集團公司電影營銷策劃分公司與中影影院投資有限公司,分別專營影片的製片、發行與影院投資工作,以塑造集團整體品牌。
開放合作拓展全球電影市場
一方面,向內提升產業各環節的實力;一方面,為自身的長遠發展,也為中國電影整體形象的輸出與展示,中影集團將目光投向海外市場。「『走出去』需要我們有拳頭產品。目前,我們的《梅蘭芳》、《南京!南京!》已開始在海外預售並進入實質階段。海外推廣的成本較高,但是作為中國最大的電影生產機構,不進入海外市場,不讓自己的電影產品走出去,是絕對不行的。」韓三平說,「要做到既把影片成功賣出,又能讓買電影的人在全世界推廣發行你的影片。」
2007年,中影集團與IDG集團共同發起中國媒體基金,中美合作拍攝5部左右的影片。在合作的首部影片《胡同裡的陽光》中,美方不僅出一位編劇對劇本進行修改,還對影片的海外推廣提供建議,以適應國際市場的需求。在此之前,中影集團與美國哥倫比亞公司、美國好萊塢公司、韓國CJ等海外電影團隊的合作,也都是在推動中國電影的海外傳播中,漸漸樹立中國電影的國際形象。
在中影集團看來,兼收並蓄的開放心態,其立足點是發展自身、推介自身,而非迎合他者。據介紹,中影集團在與海外合作時,始終堅持著幾大原則,即:保證影片裡中國文化的獨立性與民族性,所拍攝的故事首先是中國故事,其次與西方有關,以便國外電影人的進入與海外市場的推廣;中影集團是共同投資方,介入國際發行,參與影片的全球版權與收入分賬,以開放而獨立的姿態進入世界電影。
談起未來的發展目標,韓三平說:「首先,中影集團要擁有國產電影市場份額的40%到50%,在中國電影產業中具備重大影響力和引導力,平均每年推出5到8部為輿論界、評論界和觀眾所期待的好電影。其次,未來5年內,建設300家控股影院。此外,聚合一批優秀人才圍繞在製片業的周圍,為推動電影的內容發展、技術發展與市場發展做出成績。同時,中影集團將在製作業上進一步發揮大型國有企業應有的作用,提高整個製作業的規模與水平,為中國電影的整體提高與發展服務。」
談及當下與未來目標之間的距離,韓三平沉靜而篤定:「重要的不是電影現在做得『大不大』,是我們看到了它內部蓬勃的生命力。」他眼中的中國電影,在產業規模年遞增25%的高速發展中,正在由原來的計劃經濟的電影事業改革為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點的電影產業。(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