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民政部部長李學舉9日在北京說,中國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建立,困難群眾生活最後一道保障網基本編織成形,困難群眾溫飽問題基本解決。
據新華網報道,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9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記者招待會。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田成平、副部長孫寶樹,民政部部長李學舉、民政部常務副部長李立國就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答記者問。
李學舉在答問時說,古今中外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生活困難、需要政府和社會救助的困難群眾都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所以,政府和社會對這部分困難群眾進行救助,既是一種責任,也是一個長期的任務。
李學舉說,溫家寶總理在這次政府工作報告中已經宣佈,中國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建立。這個體系概括起來就是:它是一個以城鄉低保制度為基礎,以農村五保供養制度、災害緊急救濟制度、醫療救助、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為主要內容,以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援助制度相配套,以臨時救助制度為補充,與慈善事業相銜接的社會救助這樣一種制度。
李學舉回顧了這五年來城鄉社會救助體系一些重點制度進展的情況:
——社會救助體系有了制度保證。目前已經建立了九項制度,這九項制度包括:一,城鄉低保制度;二,農村五保供養制度;三,災害應急救濟制度;四,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制度;五,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六,臨時救濟制度;七,住房救助制度;八,教育救助制度;九,司法援助制度。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現在在城市,對困難群眾符合低保標準的已實現應保盡保,在農村已實現困難群眾制度性的保障。五保供養是實現了制度性的轉型,城鄉醫療救助制度是從無到有。這九項制度已成為救助困難群眾的一種長效機制。
——社會救助資金有了可靠的支撐。低保資金的籌措機制日漸健全,中央和地方對城市低保補助資金不斷增加。從2003年到2007年,全國低保資金由151億增加到275億,其中中央財政資金由92億增加到160億。為緩解物價上漲給困難群眾生活帶來影響,2007年,中央財政還緊急安排了23.6億元的物價補貼。從2006年6月開始,中國農村普遍建立了農村低保制度,當年中央財政安排了30億補助資金。2003年至2007年,中央財政還累計補助地方醫療救助資金59.7億元,其中2007年補助了33.4億元,比2006年增長了133%。2003年至2007年,民政部又會同財政部安排救災資金224.39億元,其中2007年又大幅度提高了災害救助標準。這五年還廣泛開展了社會捐助,共有28億多元,衣被5億多件次。
——困難群眾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實現了應保盡保,保障水平逐年提高。五年來,城市生低保生活保障制度平穩運行,也逐漸在規範。低保對像做到了有進有出,補助水平有升有降,保障對像基本穩定在2200萬人左右。2007年達到了2271萬人。保障水平從149元提高到182元,低保對像月人均補貼標準由58元提高到102元。此外,還極力推行分類施保措施,對低保對像中的殘疾人、重病人、老年人、未成年人都給予重點幫扶,適當提高他們的補助標準。農村貧困農民的基本生活也得到了制度性保障。2007年底,全國低保對象是3451萬人,平均低保標準為每人每年840元,平均補助水平為每人每月38元,基本實現了最低生活保障和城鄉均等覆蓋。農村五保供養水平也在逐漸提高,目前,五保供養已經完成了由農民集體供養為主向公共財政保障為主這樣的體制型轉變。2007年五保對像已經達到了525.5萬人,比2003年增長了68.5%。集體供養124.2萬人,占23.6%。集中供養人員每人每年的標準是1953元,分散供養的是1432元。這五年民政部還啟動了「霞光計劃」,用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農村五保設施的建設,改善了五保對象的居住條件。城鄉醫療救助從無到有,現在也取得了很明顯的成效。農村醫療救助從2003年開始啟動,2006年基本涵蓋了所有涉農縣(市、區),城市醫療救助制度從2005年開始進行試點,2007年已經有90%的縣(市、區)建立了救助制度。2004年至2007年,全國醫療救助累計人數2364.7萬人,支出資金87.2億元,其中2007年達到了1171萬人,比2006年增長了111%。受災群眾的困難得到了有效援助,2003年至2007年緊急轉移受災群眾5520.8萬人次,救助的受災群眾4億人次,恢復重建民房856.8萬間。還健全了救災社會捐贈的動員機制,受益人數達到了1.5億人次。
李學舉說,中國的社會救助體系建立的時間不長,特別是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還存在著城鄉和區域不平衡的問題,下一步應該要繼續完善和加強,讓社會救助工作真正做到公開、透明、公正,使社會救助真正惠及到困難群眾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