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誇父計劃」示意圖
【文匯專訊】據科學時報報道:「在塗傳詒院士的主持下,『誇父計劃』已經順利完成了預研究階段的任務,正在積極籌備轉入下一階段的技術攻關,之後會在技術攻關的基礎上爭取國家的工程立項。」
這是近日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誇父計劃」辦公室主任、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前理事長肖佐向《科學時報》透露的消息。目前「誇父計劃」已順利完成背景研究的任務,爭取在論證評審通過後,轉入下一階段的技術攻關。
「嫦娥給了我們很大信心」
2007年10月24日,中國繞月探測衛星嫦娥一號衛星成功發射,舉國歡慶,也讓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深空探測能力驚歎不已。
「嫦娥的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深空探測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對我國進一步建議中的幾項深空探測很有意義,當然也為『誇父計劃』再發射、測控等方面奠定了極好的基礎。」作為「誇父計劃」積極的推動者和參加者,肖佐對嫦娥一號成功發射感到由衷的高興。
與「嫦娥計劃」不同的是,「誇父計劃」是鎖定太陽的深空探測計劃,又稱為「空間風暴、極光和空間天氣」探測計劃。該計劃將由一顆位於日地系統第一拉格朗日點(也稱L1點,即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引力平衡點)的衛星「誇父A」和兩顆沿極軌共軛飛行的衛星「誇父B1」、「誇父B2」組成綜合觀測系統,將用於連續監測太陽劇烈活動及其導致的日地空間環境連鎖變化的全過程。
「雖然誇父衛星的對地距離比嫦娥一號衛星遠了4倍,但是嫦娥一號在測控方面所使用的50米大天線,我們也會充分利用到。」肖佐告訴記者。
據記者瞭解,「誇父計劃」的原創性科學思想和基本概念是在2003年1月24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地學部「關於推動空間天氣研究座談會」上,首先由北京大學塗傳詒院士在同肖佐、張永維總師和中國科學院魏奉思教授討論的基礎上提出的。隨後,「誇父計劃」預研成為由北京大學牽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支持的重點項目,並有國內外有關科技專家大力支持和參與。此後,國防科工委組織了相關評審。根據國防科工委建議,以「誇父計劃」為基礎,與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劉振興院士建議的「風暴計劃」進行了整合,叫做「誇父—太陽風暴、極光和空間天氣計劃」。
肖佐告訴記者,「誇父計劃」的科學目標是觀測空間天氣事件從太陽到地球的整體連續變化現象,揭示控制日地空間系統的基本物理過程,提高空間天氣災害預報的準確度,服務航天通訊等高科技活動。
其科學意義表現在:「誇父計劃」將對日地空間天氣系統的兩端——太陽大氣和地球空間——進行前所未有的時空連續、多層次的成像觀測,完成從太陽大氣到近地空間完整擾動因果鏈的探測,通過多方面的首創性監測,實現日地系統端到端的整體、連續成像觀測。並預期在日地系統的能量及擾動的耦合機制如太陽爆發先兆、太陽風的形成機制等方面取得具有重要原創意義的突破性進展。屆時,「誇父計劃」將與其他空間計劃一起進入以探測日地空間整體行為為標誌的空間探測新紀元。
據瞭解,由於2012年將是下一個太陽活動峰年,2012年至2014年太陽活動將會很強烈,因此「誇父計劃」三顆衛星建議在這個時間內發射,主要是為觀測到新的日地物理現象,進一步揭示日地空間風暴機理,監測行星際擾動傳播,為災害性空間環境預報提供觀測數據。初期飛行時間將為2至3年。
「嫦娥一號的成功發射給了我們很大信心,我們相信『誇父計劃』也將不負眾望。」肖佐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