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我們不能因為我們的標準有缺陷就可以昧著良心去損害消費者的利益,更不能因為標準的不完善而成為違規違法在食品中添加有害物質的理由。」
中國科協第十屆年會日前在鄭州召開,其間,三鹿奶粉事件陡然升溫,與會專家接受了《瞭望》新聞週刊專訪,就這一事件坦率發表了意見。
毒性到底有多大
華南理工大學輕工與食品學院教授石磊在接受《瞭望》新聞週刊採訪時強調,食品工業說到底就是一個良心工業,它考驗的就是企業的誠信和生產者的公德心。「如果說誰造假誰受益、誰講誠信誰吃虧這種行為得不到有效打擊和抑制,那麼受害的就不僅僅是消費者而是整個社會。」
石磊曾是河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研究人員,2003年4月從日本回國,一直從事病原微生物方面的研究工作,是一位藥學博士。他向本刊記者介紹說,三聚氰胺是一種主要的化工原料,由於其較強的黏性,吃到人體中,容易在體內吸附形成結石的草酸、鞣酸及鈣等物質,並沉積在泌尿系統中。長期服用過量的含三聚氰胺的食品就易形成結石,甚至導致膀胱癌。大人因為代謝系統能力比較強,耐受量高,而且主要食物來源不是奶粉,所以受影響的幾率相對較小。而嬰幼兒的主要食物來源就是奶粉,加之代謝能力弱,所以長期食用就會對身體造成危害甚至威脅生命安全。
一種物質的毒性作用與劑量多少密切相關。關於三聚氰胺的安全性,其他國家也曾進行過評估。據石磊介紹,國外相關機構曾用大鼠做過「半數致死量」的試驗,口服的半數致死量大於3克/公斤體重。「我們以前也認為三聚氰胺的毒性很弱,但去年出口到美國的寵物食品中檢測出小於6.6%的三聚氰胺,曾引起業界的廣泛關注。由於這一事件的發生,研究人員對它的毒性到底有多大一時也很難給出一個準確的說法。但世界衛生組織將這種物質同二甲苯、汞一起歸屬於致癌物質。從這一點看,應該說明一定問題。」
石磊曾在日本生活了8年,並長期從事病原微生物方面的研究工作。他告訴本刊記者,國外同類食品的標準、檢測項目要比國內多很多,也嚴格得多規範得多。一旦出現問題應對及時,懲罰也很嚴厲。他介紹說,日本在2000年也曾發生過奶製品特大污染事件。日本最大奶類製品生產商「雪印乳業」生產的低脂奶被微生物感染,近五千人在飲用「雪印低脂乳」紙包產品後,出現嘔吐腹瀉和腹痛等中毒症狀。中毒事件發生後,當地政府高度重視及時應對,並對企業予以嚴厲處治。「相信通過這次三鹿奶粉事件,能加速和完善我們的食品安全預警機制。」
完善測定標準十分必要
南昌大學副校長謝明勇教授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表示,三聚氰胺不是食品添加劑,它是一種化工原料,是化學品。「從常識的角度講,一種非食品級的化學品摻雜在食品中肯定是有害的。」他同時反覆強調說,「即使是食品添加劑,也要嚴格執行國家規定的有關標準,使用合格的食品添加劑並在國家規定的標準限量內使用。」
那麼不是食品添加劑的三聚氰胺又是如何出現在奶粉中的?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是奶農方面還是收購過程中,抑或是生產過程當中?面對諸多的疑問,謝明勇認為,「問題可能遠沒有目前媒體報道的簡單,事件背後的很多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謝明勇是德國波恩大學的營養學博士,我國食品科學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在食品化學與營養學、食品安全、功能食品研究等領域作出過突出成績。現在南昌大學還兼任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負責人,並兼任中國農學會微量元素與食物鏈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農業工程學會農產品加工與儲藏工程分會副理事長、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等多項學術職務。
謝明勇對本刊記者說:「從技術角度看,我們目前對蛋白質測定的標準和方法也有待進一步改善。我們目前的國家標準是採取『凱氏定氮法』先測定牛奶中氮的含量,再根據蛋白質和含氮量的比例關係,推算出牛奶中蛋白質的含量。這個檢測方法看來有一定問題,讓不法分子鑽了空子。所以修訂和完善這個測定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十分必要。」
謝明勇介紹說,2006年日本根據修訂後的《食品衛生法》制定了《食品殘留農業化學品肯定列表制度》,制度中規定的農業化學品涉及我國對日出口的絕大部分食品、農產品,其中僅對我國茶葉的檢測項目就由82項提高到669項,等於重新制定了一個標準。這對我國的分析檢測標準和技術無疑是一個新的考驗,因為我們與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的差距還非常之大。
謝明勇表示,「隨著技術的發展,標準也需要不斷的完善。我們不能因為我們的標準有缺陷就可以昧著良心去損害消費者的利益,更不能因為標準的不完善而成為違規違法在食品中添加有害物質的理由。在食品安全問題上是不能有任何僥倖心理的。」
「始作俑者也不會是奶農」
河南工業大學糧油食品學院院長陸啟玉教授在接受《瞭望》新聞週刊採訪時強調:「三聚氰胺不是食品添加劑,更不能添加,添加就是一種違法行為。」
陸啟玉分析說,通常我們說的食品安全出現問題表現在兩大方面,即生物污染和化學污染。前者如致病菌、大腸桿菌等污染,後者主要指化學物質污染,如重金屬污染、農藥殘留以及食品添加劑的不當使用等。這裡所指的添加劑的不當使用,不是說添加劑本身有問題,而是指使用不合格的添加劑或超量使用、重複添加都會造成食品污染。
「我個人認為,食品生產過程中,能從原料、設備、工藝上解決的問題,就不要使用食品添加劑來解決。就是說能不使用添加劑就不使用,能少使用就決不多用,畢竟純天然的食品更好一些。」
陸啟玉教授是我國方便食品加工理論與技術、食品安全與質量控制研究領域的知名專家。他告訴本刊記者,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們的認知水平也在不斷提高,許多當時認為是無害的東西若干年後證明是有害物質,禁止使用。比如溴酸鉀,是過去普遍使用的麵粉改良劑,添加這種改良劑可以使麵包看起來外形飽滿、口感柔軟,以前在麵包製作中曾廣泛使用。但近來研究表明,溴酸鉀對人體健康有害。因此,從2005年7月1日起,衛生部取消了溴酸鉀作為麵粉處理劑在小麥粉中使用,國家質檢總局也叫停,禁止在麵粉食品加工中使用溴酸鉀。
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陸啟玉教授反覆強調專家和科研人員要遵守科學的道德良心。「科研與企業結合,促進企業科技進步,幫助企業提高經濟效益這是社會發展的需求。但科研人員必須要從消費者的利益出發,以符合消費者利益為重,遵守科學真理而不能偏離這個原則。」陸啟玉介紹說,食品行業檢測蛋白質含量所採用的「凱氏定氮法」,即以檢測產品中氮的含量折算出蛋白質含量的方法,非專業人士都不是很清楚,奶農們怎麼有可能瞭解?按常理推斷,始作俑者也不會是奶農。「一個科研人員的道德、良心非常重要。在社會普遍存在的浮躁風氣面前,廣大科研人員如何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