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據新華網昆明10月17日報道,30年前,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奔子欄村的達瓦央宗家幹了一年農活,年終分紅時卻欠下生產隊360元錢,成為村裡「倒掛」第一的農戶。
如今,她家住在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的藏式高樓裡,年收入接近10萬元,成為了村裡數得上的富戶。
達瓦央宗老人今年81歲,穿著一身嶄新藏裝。她說:「年輕時身體好,牙齒也好,但沒有東西吃,有點青稞面能填飽肚子就心滿意足了;現在家裡條件好了,有錢了,可惜牙齒也掉得差不多了,見到好東西都沒法吃了。」
達瓦央宗從小就生活在金沙江畔的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奔子欄鎮奔子欄村,這個只有700多戶人家的小鎮是滇藏茶馬古道上有名的古渡口。奔子欄的歷史可追溯到吐蕃王朝時期,吐蕃大軍曾在此駐紮,進藏客商也必須要經此才能直達拉薩。
聽到記者問她30年前的事情,達瓦央宗老人皺起了眉頭,回想了一會才緩緩開言。她說,1978年年終村裡的生產隊分紅,他們一家人非但沒有一分錢進賬,扣除了全家10口人的基本口糧折算後,反倒欠下生產隊360元錢。
當時的300多元錢對於普通農戶來說是一筆巨款,曾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雖然達瓦央宗家祖祖輩輩都是手工藝巧匠,可是以前只敢在家裡偷偷摸摸地做一些供自家和親戚朋友用,根本掙不了錢。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在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時大家的積極性都發揮出來了。達瓦央宗老人說著說著就激動起來。「我一共生了7個兒女,其中二兒子格茸是最能幹的,手藝最好,擅長製作藏式折桌、糌粑盒和木碗。改革開放以後,他的能力就顯現出來了。1980年,他就掙了接近1000元錢,這讓我們全家都非常高興,還專門吃了頓羊肉呢。」
1985年,德欽縣表彰勤勞致富「萬元戶」,格茸上了頭榜。達瓦央宗一家從此放開了手腳,在幹好農活的同時大力發展民族傳統手工藝品的製作。往後的10多年裡,政策越來越好,達瓦央宗一家人理直氣壯地勤勞致富。
1998年以後,長江中上游天然林全面禁伐,迪慶州告別「木頭財政」開始大力發展旅遊業。作為迪慶州重要的旅遊地,奔子欄鎮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修整了從香格里拉到奔子欄的公路。奔子欄以及鄰近的東竹林寺被列入了迪慶州旅遊環線,海內外遊客也紛至沓來。
糌粑盒和木碗等藏民家中普通的物件成為了受遊客歡迎的手工藝品,達瓦央宗家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他們把老房子改成了工廠,把技術毫不保留地傳授給工人,並採用訂單生產,從別人手中收購粗料,經過整形、打磨、上彩,製成既美觀又實用的工藝品後銷售。
達瓦央宗家很快奠定了殷實的家底,成為村裡的富裕人家,還帶動了一批人致富。現在奔子欄村從事民族工藝品加工的人家就有80多戶,年產值接近1000萬元。
達瓦央宗老人的家裡裝飾得富麗堂皇,兩院總面積為1000多平方米的藏式房屋,雕樑畫棟,各色家用電器也一應俱全。
老人說:「這座漂亮的大宅子就是靠木碗這些以前覺得不起眼的小東西掙來的。我年輕的時候最遠就去過德欽縣城,後來家裡有錢了,我和兒子到昆明、成都和拉薩去旅遊過,去拉薩的時候還是坐飛機呢,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想的事情。」
最後,達瓦央宗老人自豪地給記者看她的重孫女斯那永爭的三好學生獎狀。斯那永爭今年在香格里拉縣紅旗小學上4年級,品學兼優。老人說,她的7個子女中現在4個小的都已經在香格里拉縣工作,從農村人變成了城裡人了。二兒子格茸買了輛卡車運貨,另外兩個子女買了小轎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