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據人民網-《人民日報》報道,改革開放30年,中國文化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為此,我們特別策劃推出了《中國文化30年》欄目,回顧過去的每一點進步,並以此促成未來更大的發展。
上期,三位專家、學者暢談了中國文學30年來的「心路歷程」,得到了廣大讀者的熱烈反響。本期我們特別邀請了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電視劇導演沈好放、電視製作人汪國輝、文化學者王強講述他們與中國電視30年的故事。
從1978年到2008年,曾經被稱為「黑匣子」的電視機幾乎延伸到每一個中國家庭。曾幾何時,收看精彩紛呈的電視節目成為中國人茶餘飯後的習慣。無論身處鄉村,還是置身於繁華的都市,電視已經成為人們觸摸世界、感受時代的重要渠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從電視劇到紀錄片,從現場直播到專題節目……電視節目精彩紛呈、波瀾壯闊。以豐富的題材、多樣的角度、靈活的表現形式、強大的藝術感染力,電視節目成就了當今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傳播形式,並成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載體。
——編 者
沈好放:「現實」生活充滿希望
30年前,日本影片《望鄉》和《追捕》剛在中國上映時,反響熱烈之情景至今記憶猶新。從那開始,無論是早期的引進片,還是隨後在電視頻道裡不斷變幻的「日流」、「韓流」,不僅讓禁錮已久的中國觀眾大飽眼福,也促使沉默多年的中國電視工作者自覺奮起追趕時代的腳步,從而開始了30年不懈的探索與實踐。如今,30年已經過去,當我們回顧這段歷史,對改革開放這場偉大的社會實踐發出由衷感慨時,也對電視這個最具社會影響,最具傳播效益的大眾媒體充滿希望。
汪國輝:堅守文化傳播陣地
隨著改革開放偉大的歷史進程,電視劇已成為傳播面最廣,受眾最多,影響力最大的藝術類型。在宏揚先進文化、唱響時代主旋律、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電視劇的傳播主要靠電視台這一平台,電視台成為實現電視劇終極目標及吸引觀眾收看的橋樑和路徑,同時也見證了電視劇的發展和繁榮。
「現實」生活充滿希望
30年前,日本影片《望鄉》和《追捕》剛在中國上映時,反響熱烈之情景至今記憶猶新。從那開始,無論是早期的引進片,還是隨後在電視頻道裡不斷變幻的「日流」、「韓流」,不僅讓禁錮已久的中國觀眾大飽眼福,也促使沉默多年的中國電視工作者自覺奮起追趕時代的腳步,從而開始了30年不懈的探索與實踐。如今,30年已經過去,當我們回顧這段歷史,對改革開放這場偉大的社會實踐發出由衷感慨時,也對電視這個最具社會影響,最具傳播效益的大眾媒體充滿希望。
仲呈祥:從少到多由弱到強
作為當今文壇「顯學」的電視藝術,正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肩負提升全民族素質的重任,高瞻遠矚,化人養心,擺脫平庸,力戒低俗,去開創新的持續繁榮。
王強:影響了人們的精神世界
30年前,電視機還是緊俏商品,是憑票供應的稀罕物,電視節目則是在新奇的方盒子裡不斷變幻發光的鮮活影像。30年後,伴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現在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電視大國,電視覆蓋人口在世界上是最多的。9英吋、12英吋的小方盒子早已退出歷史舞台,超薄、液晶、寬屏幕、多功能的平板電視走入了千家萬戶。調查表明,我國電視觀眾規模為12.05億人,電視機在廣大城鄉地區已經基本普及,成為億萬中國人像牙膏牙刷一樣的生活必需品。93.72%的觀眾認為,看電視是閒暇時最主要的生活內容。電視已經成為當今時代影響最大、受眾最多的傳播媒體,以電視劇、電視文藝節目為重要組成部分的電視藝術已經成為13億中國人的精神文化主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