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據新華網北京11月12日報道,在目前國際金融危機蔓延、國際社會攜手應對的背景下,經過30年改革開放,中國與世界關係發生的歷史性變化,更加令人矚目。
從一開始,中國的改革開放就不是在封閉的舞台上自我演繹的故事,而是一個不斷把觸角伸向外面廣闊世界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改革開放把中國推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也使世界走進中國的步伐越來越快。
在中國迎來改革開放30週年的時候,外國觀察家們對中國的巨大變遷表示讚歎,對中國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中國之變,讓人恍如隔世
今年54歲的科塞夫是南非一家大型商場負責採購中國商品的業務代表。他說,上世紀80年代初,除了瓷器和茶葉等傳統出口商品外,中國其他可供採購的商品種類很少,讓他覺得非常「為難」。現在,他在採購中國商品時同樣也會感到「為難」,但現在是因為適合南非市場的產品種類實在太多了,讓他難以取捨。
科塞夫一前一後的兩種「為難」,性質截然不同,反映了中國商品市場在兩個時代的天壤之別。
中國城市面貌的變化更讓不少外國人驚歎不已。
「現在的中國城市,特別是沿海城市,擁有以驚人速度湧現的高樓大廈和寬闊的高速公路。從上海的新機場到浦東修建有磁懸浮列車。女士和男士們都衣著整齊、色彩豐富,有西裝,也有牛仔褲。人們的衣著穿得像日本、韓國或新加坡等任何一個現代化國家的人們一樣好。」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不久前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
但他說:「在上個世紀70年代,即使像北京和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樓房也是破爛不堪的。不論是白天還是晚上,到處都是自行車,街道上燈光昏暗,人們穿的都是灰色或藍色舊式服裝。」
對此,今年65歲的厄中友協副主席莫雷諾有同感。他1976年曾作為厄瓜多爾議會代表團的成員訪問了北京和上海,去年他故地重遊。他說:「30年前的中國是自行車的王國,街頭很少能見到汽車。而如今中國大城市車水馬龍、大廈林立的繁榮景象讓人產生恍如隔世的感覺。」
但對於許多外國人來說,中國更重要的變化是人的心態、觀念、素質和精神面貌的變化。
前荷蘭駐華大使聞岱博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初次來到中國的荷蘭人通常都會對中國的開放程度大感吃驚,覺得與書本和報道中所寫的完全不一樣。究其根源,還是我們習慣了以冷戰思維看待一切與『共產主義』有關的東西。用這種方式來評判當今中國發生的一切,當然是大錯特錯。」
聞岱博說,當他2005年首次來華時,「我沒有想到中國這麼開放、透明,許多事情都可以公開討論,特別是當人們在餐館裡天馬行空地神侃時。」
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特拉普爾教授說,1974年他到中國留學時,北京的外國人特別少,外國人一出現就會成為中國人圍觀的對象,有時甚至會有幾百個人圍著看,但「當你真的想與他們交談時,他們卻又都躲得遠遠的」。
「現在的情況就大不一樣了,」他強調。「如今有數不清的外國人在中國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國人再也不把他們當怪物看,而是大方、熱情、友好地對待他們,外國人在中國的行動也十分自由,開展學術研究、查閱資料更是方便多了。包括他本人在內的許多外國人還與中國的官員、學者,甚至普通百姓結下了很深的友誼。」
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蘭普頓說,中國以前強調「自力更生」,現在面對全球金融危機,中國領導人主張各國合作,以維護全球經濟體系的穩定。「中國的觀念從完全的自力更生轉變為相互依存。我以為這或許是最重要的變化,無論是對中國,還是對整個世界。」
李光耀在評價當前中國人的素質時強調:中國年青一代的教育水平及他們對市場、經濟、金融、銀行業、法律及科技的瞭解不斷提高。許多年輕人到國外留學,不少人已經返回中國工作。中國擴大及新建學校、大學、研究所及智庫等重視教育的做法將會提高下一代中國人的競爭力。
「現在許多中國人都能夠閱讀和書寫英文,一些人英語講得很流利。」他說。
中國人精神面貌的變化深深打動了莫雷諾。他說,中國人現在呈現出的銳意進取和務實精神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整個社會洋溢著一種民族自豪感,顯得生機勃勃。
中國貢獻,讓人心悅誠服
《離開中國製造的一年:一個美國家庭的生活歷險》作者薩拉邦焦爾尼在「驅逐」「中國製造」一年後發表感言時說:「經過一年沒有中國貨的日子後,我可以告訴你:沒有中國貨你也可以活下去,但是生活會越來越麻煩,而且代價會越來越大。以後十年我可能都沒有勇氣再嘗試過這種日子了。」
薩拉邦焦爾尼的這番話說明了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消費者對中國商品的依賴。如今,從美洲到歐洲,從亞洲到非洲,許多國家大型商場或零售商店的貨架上都擺放著「中國製造」,既有衣食住行所需的日用品,也有通信網絡設備等高科技產品。
「事實上,世界各個角落所有購買『中國製造』商品的消費者都得益於這些產品的價廉物美,有英國經濟人士甚至說,『中國製造』使英國人更加富有,這不是沒有道理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亞洲研究中心主任侯賽因在接受採訪時對記者說。
對於許多外國公司來說,中國的巨大市場是他們發展的重要動力。
麥當勞目前在中國有大約1000家分店,每天銷售100多萬份漢堡包。肯德基在中國的分店超過1800家,佔其全球分店總數的四分之一。美國公司在華獲利情況由此可見一斑。
日本松下電器產業公司總裁大坪文雄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正是因為有中國改革開放30年,松下乃至歐美的其他企業才能夠進入中國,才能夠將產品出口到中國,同時將在中國生產的產品再出口到日本及其他國家,在相互合作和協助中增加了交流。」
在談到今後中國市場在松下全球戰略中的定位時,大坪文雄說,在消費領域,中國的市場擴大最為迅速,因此,如何擴大在中國的銷售,是松下海外戰略的最重要部分,以最快的速度將松下最先進的產品引進到中國,是松下今後銷售戰略的重中之重。
如今,對中國的貿易已成為許多國家經濟發展的動力。1972年,當尼克松總統首次對中國進行歷史性訪問時,美中貿易聊勝於無。2007年,美中貿易額創下了3020.8億美元的新高,是1979年、即兩國建交時雙邊貿易的120多倍。現在,美中兩國互為第二大貿易夥伴,並且已成為全球經濟「雙引擎」,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高達40%。對歐盟來說,中國已是第二大貿易夥伴,2007年歐盟同中國的貿易額達3560億美元,是1975年時的100多倍。非洲同中國的貿易額也從1977年的7.2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733億美元,在30年內實現了百倍增長。
中國對減少世界貧困人口所作的貢獻也是有目共睹的。在不到30年的時間內,中國使絕對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1500萬,這在全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
中國道路 讓人贊許有加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經濟和社會獲得了巨大發展,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中國奇跡」使許多外國人士不斷探究中國經驗。
2004年5月,美國人雷默在英國著名的思想庫「倫敦外交政策中心」發表了一篇題為《北京共識》的論文。從此,中國經驗進一步成為一個熱門國際話題。雷默認為,「北京共識」的核心就是一個國家按照自身的特點進行發展。對於中國如何組織這樣一個龐大的發展中國家,他歸納了三個定理:艱苦努力、主動創新和大膽試驗;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利益;循序漸進,積聚能量。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亞洲研究中心主任侯賽因說,中國發展模式是歷史上從來沒有的,不同於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四小龍」的出口導向型快速發展的經濟,也不同於以消費為主導的美國模式,或者是以德國和法國為代表的國家調節下的市場經濟模式。
「中國的模式是一個幅員廣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在保持中國數千年的社會、文化傳統的前提下,經濟快速實現市場化,國內和國際市場迅速全球化的發展模式。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模式是兼具『四小龍』、美國和歐洲等經濟模式的中國特有的模式,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侯賽因說。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強調:「中國的發展模式是全人類發展的結晶,是中國向全世界學習並根據自身特點與實際而發展起來的。中國不僅向歐美等大國學習,也向新加坡等小國學習,中國把全世界最好的發展方式融合,集成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發展模式。」
日本東洋學園大學人文學部教授朱建榮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中國避免了「照搬西方模式和過分強調本國國情不願改革」的兩種錯誤傾向。中國的發展模式以改革先行,以改革促發展,以發展促穩定,民眾在享受發展和穩定後又反過來支持進一步改革,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中國的穩定發展不僅對世界的穩定發展作出了貢獻,中國的這一發展模式也提供了一條不同於西方發達國家的新的發展道路。」他說。
中國未來 讓人滿懷信心
「改革開放是你們找到的最為成功的政策,而成功本身會帶來新的成功,」美國中國問題專家蘭普頓對中國的發展充滿信心。
日本《朝日新聞》論說委員五十川認為,今後中國還將繼續發展下去,在國際社會發揮的影響力也必將越來越強。因此,改革開放也要「與時俱進」,向深入發展。
鄭永年表示:中國目前在地區及全球事務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性作用,而這一作用在未來必將會得到不斷的增強。如果沒有中國的充分參與與配合,當今世界的很多事情都無法獲得妥善解決。
「今天若離開了中國,就不叫一個完整的世界。離開了中國,就沒有完整的區域化與完整的全球化發展。」他說。「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已經成為推動全球化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發揮著類似槓桿、支點與發動機的作用。」
外國觀察家們在對中國未來的發展表達信心的同時,也指出了中國面臨的挑戰,但他們相信中國能夠成功應對這些挑戰。
蘭普頓認為,中國面臨的挑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環境保護問題;其次,在今後30年,由於人口老化,中國在社會保障、退休、醫療成本等方面都面臨嚴峻考驗;第三,中國要面對人民日益提高的期望,政府需不斷做出回應以維持社會的長期穩定發展。
鄭永年提出,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文明大國,中國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不應該失去民族與傳統的東西。除了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外,也應重視現代化發展與保持傳統之間的和諧。
「改革中難免出現一些問題,關鍵要看是發展中的問題還是永久性的問題,令人欣慰的是,諸如環保、貧富差距擴大等問題,都是發展中的問題,是可以通過政府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最終得到妥善解決的。」他說。
前荷蘭駐華大使聞岱博說,隨著經濟崛起,中國人還必須習慣接受各種眼光的挑剔和評判。有人會視中國為「威脅」,有人會對中國的能源和原材料需求大驚小怪。「這是開放的必然結果。中國已經與世界經濟水乳交融,有交流就會有碰撞和矛盾」。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中國改革開放的航船在歷經無數急流和險灘之後駛入了一片開闊而光明的天地。無論是中國人民,還是世界人民都有理由相信,也許還會遇到重重困難,但這艘航船必將乘風破浪,一往無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