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高官回望三十年內地港澳唇齒依
三十年前,香港企業家伍淑清女士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註冊「北京航空食品公司」,註冊編號為00一。這是中國第一家合資企業。
三十年來,港澳資一直是內地吸引外資的主要來源,最高時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時至今日仍超過百分之四十。
三十年間,從港澳幫助內地走向世界,到內地幫助港澳抗禦金融風暴、助推港澳經濟發展,內地與港澳的幫扶關係悄然生變。
中國改革三十而立,與內地一水之隔的香港、澳門見證了改革成長。「內地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成績每一天的變化都有港澳同胞的奉獻」,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香港企業家及時把握住了歷史機遇,充當了內地與外界經濟聯繫的中介角色」。
其中一個標誌性人物是已故著名企業家霍英東。霍英東曾經突破封鎖,為祖國運送了大量急需物資,有力支援了抗美援朝。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內地啟動改革開放,霍英東又成為最早到內地投資的香港企業家之一。由他出資興建的白天鵝賓館是內地第一家合資酒店,至今仍屹立在白鵝潭畔。
姜增偉因此透露,有中央高層說,港澳地區在推動內地改革開放中所發揮的作用,「怎麼評價也不為過!」
身居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人談到三十年的變化時,格外氣宇軒昂。廣東省副省長萬慶良告訴記者,「三十年前,廣東得風氣之先,先行先試,產生眾多新生事物。『三來一補』、『築巢引鳳』、『借船出海』、『內引外聯』等新名詞,都是在粵港澳合作中創造出來的」。
「廣東有三張牌:特區牌,港澳牌,外經貿牌。廣東連續二十二年外經貿出口居全國首位,通過港澳渠道的進出口比重非常大。」萬慶良因此說,三十年改革開放的歷史,就是一部粵港澳合作的歷史。
在粵港澳合作的進程中,只有二十八年歷史的深圳,別有一番心得。「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承接了港澳地區、特別是香港地區的產業轉移,推動了工業化進程,沒有這個過程,不可能完成我們的工業積累。深圳對此有切身體會。」
深圳市長許宗衡對記者說,上世紀九十年代,深圳開始承接香港先進製造業轉移,開啟深港商貿合作。至今,深圳外資的百分之六十是港資。而港澳資本通過深圳延伸到了珠三角、環渤海地區,輻射到中西部地區,並帶動其他國家和地區資本進入中國市場。「深圳在對外經濟合作中始終把港澳放在極其重要的戰略位置上。」
三十年已成過往,但「三十年來,內地與港澳已經形成了互動頻繁、唇齒相依、密不可分的經貿關係。」姜增偉說,港澳回歸祖國後,相繼受到亞洲金融風暴、全球經濟減緩和「非典」疫情挑戰,中央政府相繼出台政策,支持港澳。其中,CEPA最為稱道。
這位商務部裡主管台港澳經貿的官員說,未來中央政府還將提高CEPA開放程度,凡是有利於內地、改革開放,有利於港澳經濟發展,都會積極考慮。
面對當前全球金融危機,中央政府已經表示「鼎力支持」港澳渡過難關。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將加快港珠澳大橋建設,密切港澳和內地的聯繫。廣東、深圳紛紛攜手港澳,加深合作,共克時艱。高官們相信,三十年奠定的港澳與內地合作的關係將更加密切。(來源:中新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