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京華時報:既然之前的標準不難達到,為什麼還要修改?
王丁棉:依據我掌握的信息和調查瞭解的情況,是某些大企業甚至個別協會在標準中捆綁了自己的利益。
有些消費者可能不太清楚,市場上銷售的液態牛奶主要分為巴氏奶和常溫奶兩種。在牛奶加工過程中,135℃-152℃高溫瞬間消毒殺菌製作的牛奶稱為「常溫奶」,保質期半年左右,可常溫存放;75℃到85℃緩慢加熱殺菌的稱為「巴氏奶」,以酸奶為代表,需低溫儲藏,保質期多在一周左右。理論上來說,巴氏奶的營養比常溫奶要高。因為殺菌溫度過高時,菌類被殺死,營養成分也隨之流失。
新國標將菌落總數提至每毫升200萬個,用這樣的牛奶做巴氏奶,不但風味、營養受到影響,還會引發一些不確定的食品安全因素,但這對於超高溫加工的常溫奶倒是影響不大。新國標過於偏向常溫奶,大企業也希望降低標準,因為低標準的奶源不能做巴氏奶,就由做常溫奶的大企業收購。這種市場競爭根本不用價格戰來打你,從奶源就把你斷了。這也導致巴氏奶在我國液態奶中所佔的份額不到20%。在發達國家,常溫奶被稱為罐頭牛奶,很少有人喝。
京華時報:除上述分析外,你還有別的依據證明大企業綁架了乳業標準嗎?
王丁棉:標準討論期間,我們一直反對降低標準,只是反對無效。地方奶協和專家提的20條意見,基本沒有被採納。你想想,制定乳業標準,行業內引發爭議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出現一邊倒的聲音和結果,那就不正常了。很顯然,有大企業在背後控制這個標準的出台。
京華時報:內蒙古奶業協會常務理事金海提出,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內在的原因在於,我們將牛奶檢測標準中的蛋白質含量定得太高,農戶因不能達標,才添加三聚氰胺來提高蛋白質含量。你怎麼看這個觀點?
王丁棉:我覺得他是不瞭解情況,冤枉奶農。三聚氰胺的使用,是因為部分收奶站和個別奶農人為造假,在牛奶裡加了水使指標都降低了,這才去使用三聚氰胺,並不是農民本身養的奶牛產奶達不到標準。還有一個原因是搶奶源,在市場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一部分人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線去造假。
京華時報:該協會的秘書長提出,中國奶業發展現狀由國情決定,執行更高標準將導致奶農倒奶,甚至殺牛。你如何評價這個觀點?
王丁棉:這是沒有道理的。我們原來執行了25年的那個標準並不是很高,屬於中間標準,與國際標準相差很遠,並不過分。
以前的25年裡,奶農從沒有因為標準問題倒奶、殺牛。目前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三聚氰胺事件後,奶粉賣不出去,鮮奶收購價壓低到了奶農無力支付飼養成本。當然,這裡面還有行業整頓的因素,小規模企業被停產,周邊奶農賣牛奶受影響,因此殺牛、倒奶,這和指標高沒關係。我認為,降低乳業標準的結果才是奶賤傷農,低標準只能賣低價錢,沒有辦法讓奶農用優質奶源賺到更多的錢,也沒有辦法提高奶農的養殖水平。
【我批評新國標,是對整個中國奶業負責任,是對「奶農因標準低拿不到好處、永遠走不出困境」負責任】
京華時報:有人認為,乳業新國標的爭論,其實是巴氏奶和常溫奶之爭,因為南方的巴氏奶企業打不過北方的常溫奶企業。是這樣嗎?
王丁棉:兩大陣營的鬥爭確實存在,巴氏奶處於弱勢地位,常溫奶則佔上風,且步步緊逼、氣勢凌人。
你剛才說的質疑,我瞭解到蒙牛、伊利的高層也這樣認為,他們覺得南方的大部分中小企業生產巴氏奶,鬥不過北方的常溫奶,不服氣。
京華時報:這次炮轟新國標,是給巴氏奶陣營代言麼?
王丁棉:不是。但我贊同巴氏奶的陣營,因為他們的觀點、利益與我的相符合。我做巴氏奶的研究有13年,寫過四五十篇關於巴氏奶的論文。但我不在他們的陣營,不是他們的代言人,更不是某個企業的代言人,也沒有從他們身上獲得一分錢。
我批評新國標,是對整個中國奶業負責任,是對「奶農因標準低拿不到好處、永遠走不出困境」負責任,也是對中國實現低碳環保負責任。同時,我也在維護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和利益的取得權,本身我就是一個消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