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國際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朝鮮強硬姿態應對韓美聯合軍演


http://news.wenweipo.com   [2013-03-11]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中廣網報道,韓美「禿鷲」聯合軍演還沒有結束,今天(11日),韓美又開始進行代號為「關鍵決心」的聯合軍演,其中韓國聯合參謀本部將在此次軍演中發揮主導作用。

今天,韓美代號為「關鍵決心」的聯合軍演將拉開了大幕,這一次將有一萬多名韓軍士兵和3500多名美軍士兵參加軍演。駐韓聯合國軍司令部成員國丹麥、英國、澳大利亞等國也將派出部分兵力參加。據悉,F22隱形戰鬥機、B52轟炸機和核動力航空母艦將出現在軍演當中。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關鍵決心」聯合軍演將在韓國聯合參謀本部的主導之下制定計劃並且付諸實施,是韓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主導「關鍵決心」軍演。

今年2月以來,韓美之間的聯合軍演頻頻上演,短短一個月內就進行了三次,對朝鮮進行威懾的目的不言而喻。

2月4日,在研判朝鮮即將第三次核試驗的情況下,韓美軍方在浦項附近的東部海域進行為期三天的綜合海上演習,被外界視作對朝強烈警告;在朝鮮12日進行第三次核試驗後,美韓空軍14日起舉行為期兩天的「戰時準備訓練」,韓方稱已加強空軍戒備態勢,以預防朝鮮後續「挑釁」。19日到24日,韓美又進行了為期六天的聯合反潛訓練,分析人士認為,綜合來看韓美間每一次軍演都跟半島局勢緊密相關,似乎都在向朝鮮發出警告。

面對韓美聯合軍演密集舉行,朝鮮一如既往地表現出了強硬姿態。

朝鮮外務省發表聲明稱,核遏制力成了朝鮮捍衛國家主權和生存權的強大保證、粉碎美國的「核戰爭挑釁陰謀」和促進祖國統一事業的萬能「法寶」。

朝鮮勞動黨中央機關報《勞動新聞》10日刊文稱,已進入大決戰狀態的前線部隊、海陸空三軍、戰略導彈部隊、工農赤衛隊、紅色青年近衛軍等,在等待最後的衝鋒命令,朝方多樣化的核打擊手段也處於待命狀態。文章還說,「只要祖國統一聖戰的炮聲一響,給我們民族強加各種不幸和痛苦的美國和南朝鮮(韓國)的巢穴就會變成一片火海。」

美國彭博社評論說,朝鮮半島局勢上升到了三年來最高緊張狀態,本周南北雙方即將處於劍拔弩張的境地。「關鍵決心」韓美聯合軍演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舉行,屬於例行軍演,但今年舉行的時期更加敏感。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張召忠:每年,因為美韓是軍事同命,他們的聯合軍演每年要有這麼幾十次,多的時候將近60次。今年的軍演就是三月份的「禿鷲」,接下來是「關鍵決心」,這是美韓之間的一個聯合軍演,前一階段主要是在海上進行一些海上的聯合作戰、兩棲登陸等演習。下一步要進行陸上的一些演習。2015年,美國要逐漸的向韓國交軍事指揮權,在這些演習當中,今年就開始逐漸讓韓國的軍事指揮官走上第一線,讓他們熟悉指揮程序,所以美韓聯合作戰在指揮方面會有一些新的變化。

很多人說,軍演除了看目的之外還要得看看軍事裝備怎麼樣,這一次韓美聯合軍演的軍事裝備如何?

張召忠:現在有一個中隊12架的F-22在沖繩,參演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華盛頓號核動力航空母艦以及它的核潛艇參加的可能性也很大,因為它們都參加過一些例行演習。現在在這樣一個敏感的時期,如果說出動這樣的機型裝備,無疑會對朝鮮半島的局勢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朝鮮勞動黨機關報《勞動新聞》昨天刊發署名文章說,韓美舉行「禿鷲」和「關鍵決心」聯合軍演有所預謀,即加劇朝鮮半島緊張局勢,煽動戰爭。朝鮮不會屈服,現已「全面備戰」。戰爭是否像很多人預測的一樣一觸即發?

張召忠:現在朝鮮發出了很多非常強硬的聲音,但是我個人感覺朝鮮是應激式的反應,因為每一次都是這樣。聯合國通過了這樣一個決議,而且這一次和以前不一樣,是15個領事國一致全票通過,這對朝鮮的壓力是非常非常大的。朝鮮恰恰是在這樣一種狀態下做出的反應,所以我感覺是一種應激式的反應,刺激式的反應。這樣的反應,不足以判斷朝鮮會主動發起攻擊,挑動南北的戰爭。總體上我個人感覺,現在還沒有很多的證據能夠證明朝鮮半島會向戰爭方向去發展。

朝鮮半島軍情連線
      責任編輯:杨阳
美韓軍演 朝鮮「全面備戰」      [2013-03-11]
中評:好戰朝鮮把中國逼到牆角      [2013-03-11]
朝鮮稱遠程導彈已瞄準白宮      [2013-03-11]
朝威脅用核武或指核電磁脈衝彈      [2013-03-10]
朝軍方:人體炸彈捍金正恩尊嚴      [2013-03-10]
朝鮮人看不慣羅德曼妖怪打扮      [2013-03-09]
外交部:中朝是正常國家關係 堅決反對核試驗      [2013-03-08]
韓媒誣稱中國建橋是為出兵朝鮮      [2013-03-08]
美國震驚毛新宇呼籲朝鮮無核化      [2013-03-08]
朝鮮:第2次朝鮮戰爭難避免      [2013-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