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中國經濟週刊報道,3月1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的決定,被傳得沸沸揚揚、爭議不斷的大部制改革方案塵埃落定。專家認為,這一輪改革須在今年年底完成,因為國務院機構改革與職能轉變是地方改革的風向標,明年,省級的改革即將開始。
事實上,早在1992年的廣東順德,縣級政府最早的大部制改革試驗便已開始實施。當年,順德撤縣設市,成為廣東省「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市」,開始了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的改革。全市56個黨政機構精簡為28個。
2009年,已成為佛山市轄區的順德啟動了「最大膽」的大部制改革,區委區政府的41個部門被減為16個。
此次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從課題研究到方案通過,歷時1年,在很多方面吸納了廣東、尤其是順德的改革經驗。從佛山看中央,佛山市市長劉悅倫認為,此輪國務院機構改革有五大亮點,但方案也並非十全十美。他還指出,機構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最大的阻力,並不是來自於部門利益的阻撓,而是如何改好、轉變好,同時又不能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行了6次大規模的政府機構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專家希望,抓住時機進一步推進改革,整合機構,通過兩屆政府改革,到2020年建立起由精幹大部門組成的政府組織架構,這樣的機構設置便可基本穩定下來。
佛山政府機構改革有多大膽?
2009年8月,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啟動後來被稱為「最大膽」的大部制改革,順德區委區政府41個部門被大幅削減至16個。
順德區紀委、審計局和信訪局組成新的區紀委,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和區委宣傳部組成了新的區委宣傳部,司法局和區政法委組成了新的區政法委,區委辦和區政府辦合署辦公,區統戰部、農村工作部、工會、共青團區委、婦聯、工商聯、殘聯組成了新的黨委「社會工作部」,工商、地稅、質監、藥監、國土等9個部門,也一併納入了機構整合的範圍。
驚人、迅速、持續
外界驚呼這場改革石破天驚,且動作「迅雷不及掩耳」。
2009年9月14日—16日,順德區從宣佈改革到人事變動結束,僅花了3天時間。時間之短,讓它轄下的1000餘名公務員來不及反應。
2009年大部制改革後,新成立的「部局」一把手大都由區委副書記、區委常委和副區長兼任,而原「部局」的正職全部成了副職,原來部門的副職成了新設的「局務委員」。這也造成了後來「一正多副」的尷尬。全國人大代表、佛山市市長劉悅倫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表示,這是過渡時期的一個必然現象,但還是要人性化,通過退休、深造、進修、轉崗等方式漸進地消化、淘汰。
2009年的大部制改革之後,順德的體制改革一直沒有停止。2011年9月,順德在此前大部制改革的基礎之上,制定了一套社會體制綜合改革方案,並提出了「大部制、小政府、大社會」的改革目標。
「我們緊接著進行了行政審批職能的改革和行政審批流程的再造。」劉悅倫說,如果僅僅是減少部門,而沒有後來的系列改革,也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部門的數量不是關鍵,只要政府職能轉變了,就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順德模式早聞名
順德人血液裡流淌著改革血液。
早在1992年,順德便成為廣東省「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市」,並開始了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的改革。這是中國縣級政府最早實施的大部制改革之一,「順德模式」也因而聞名。
在那一輪改革中,全市56個黨政機構精簡為28個,各部門的內設機構精簡了125個、臨時機構撤銷了近100個,在編人員精簡了223人。當時的機構改革「不分黨委部門或政府部門,一律按工作性質、職能考慮撤並」,依據的原則是,「同類合併、另起爐灶、保留強化、轉性分離」。
那場改革的力度之大也為17年後被譽為「石破天驚」的再一次機構大撤並奠定了基礎。
劉悅倫總結順德經驗時說:「機構改革不是為大部制而大部制,大部制只是手段,根本目的是政府職能轉變。」
以順德作為標桿,整個佛山市形成了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共識。該市提出,要解決政府職能越位、缺位、錯位等問題,要堅決取消一批、下放一批、向社會轉移一批行政審批職能。
據悉,廣東省方面希望佛山能成為全省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市。
中央吸納多少順德經驗
此次中央政府的機構改革方案很大程度上吸取了廣東經驗,包括佛山順德的經驗。
在醞釀這次改革方案前,廣東省向中央匯報了這些年行政體制改革的成果,並希望中央能向廣東下放一些權力和進行一些行政職能的轉變。此後,中央的調研小組數次赴廣東調研,都到了佛山,把廣東的經驗帶回北京。佛山方面也派人到北京介紹經驗。
劉悅倫介紹,中央最後的方案將廣東一些比較成熟的經驗納入了其中。例如,食品藥品監督的大部制整合,這是從佛山最先開始的;關於工商登記制度的改革,佛山、東莞、深圳、珠海都已經實施了。減少前置審批,只要一登記,當天就可以拿到營業執照;培育社會組織,再向社會組織放權,這是廣東這兩年一直比較強調的做法,也是佛山的做法。
全國人大代表、佛山市市長劉悅倫:
大部制改革不怕「割肉」,最怕「翻燒餅」
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是政府職能轉變
3月14日,全國人大代表、佛山市市長劉悅倫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從順德模式、佛山經驗,剖析中央此輪大部制改革。
《中國經濟週刊》:此次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有哪些亮點?
劉悅倫:亮點一,在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當中,更加突出了職能轉變,而不是突出機構。
這段時間,媒體關注的焦點一直集中在機構改革上,例如,撤並哪些部門,新設哪些部門,相比之下,對政府的職能轉變關注較少。但實際上,行政體制改革最核心的問題是政府的職能轉變,政府職能如何順應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如何更好地順應企業發展的要求,順應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提供更好的、更加公開、透明、高效、廉潔的公共服務。這個方案突出了政府職能的轉變,並使大部制的機構改革服從於職能轉變,而不是將重點放在機構的撤並上。
有一段時間,我認為歷史上的行政體制改革進入了誤區,光突出了機構改革本身而沒有注重行政體制。若沒有考慮清楚哪些職能該轉,哪些職能該放,哪些職能該取消,早晚有一天這個機構又會恢復原樣。行政管理學上有一個帕金森定律,說的就是行政機構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過程。這個方案沒有糾纏於機構改革,這是一個亮點。
亮點二是放權,向地方放權,向企業放權,向社會放權。
向地方放權正是地方政府一直以來的呼籲。一些項目,明明通過了規劃,符合規劃要求,也不涉及到跨區域的協調,又不用中央政府花一分錢,為什麼還要拿到中央政府來審批?大家對這個事情想不清楚。這次就把這些項目審批權向地方政府下放。
亮點三是整合權利和整合資源。
過去我們管理上會出現一些碎片化的現象,碎片化容易導致重複,也容易出現盲點和漏洞。例如,食品藥品的監管,過去由食品藥品監督局、衛生局、質監局、工商局等多個部門同時在管,分別在生產領域、流通領域、銷售領域各管一套,這就是碎片化管理的典型。但恰恰,食品藥品需要的是系統化的監管,覆蓋到每一個環節。現在整合職能,成立了統一的監管機構是正確的方向。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整合是各種公共資源交易平台的整合,建立統一規範的公共資源交易平台。佛山過去也在整合,但整合得不徹底。現在如果能夠把它整合成一個交易平台是好事。
亮點四:中央這次總算決定減少專項轉移支付和收費。
各個省和地方政府都在向中央反映,過去專項轉移支付太多,一般性轉移支付太少。如果按照中央專項轉移支付的要求,地方必須要配套,但實際上地方並沒有那麼多錢進行配套,最後這個項目做出來可能就是半吊子工程,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亮點五:提出減少各種評比考核和檢查活動。
我們覺得上面對我們的考核確實太多了,包括中央政府和省政府對我們的考核,光省政府的考核就有67項,現在廣東省已經壓縮到了大概七八項,中央政府的考核也不少,這次提出來要減少考核評比,地方肯定歡迎。
《中國經濟週刊》:此次改革能不能說盡善盡美,有哪些需要注意?
劉悅倫:並非十全十美,國家下一步行政體制改革還有幾點需要注意:
第一,改革應該走群眾路線,應該實行開放式的改革,避免關起門來搞改革,避免小圈子的改革,這是我們佛山的經驗。佛山在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時,開了多次座談會爭取企業和市民各方面的意見,發了700多份問卷,在此基礎上制定的改革方案。我們清理出了所有的政府部門、行政機構及其下屬事業單位、群眾團體的審批職能,根據群眾意見全面徹底清理,然後,再決定進一步減政放權。
第二,行政體制改革還有一個大問題沒有涉及,那就是行政審批流程的再造,我以為這是一個缺陷。有了機構,有了職能,還必須按一定的程序去執行。過去的流程存在一些問題,例如,不公開、不透明、暗箱操作。佛山現在推行網上審批,要求今年年底90%以上要實現網上審批。我們現在甚至在進行「行政終端機」的試點,市民或企業要辦任何事情,都不用去現場,不用與辦事員見面,直接通過終端機進行辦理,這不僅大幅度地縮短了時間,而且,減少了腐敗,因為你根本不需要與辦事員面對面。行政審批流程的再造是一篇大文章。行政體制改革應該以行政職能的轉變為核心,以機構改革為輔助,同時還應以流程再造為支撐,使得政府的行政只能轉變真正實現。
第三,我以為,大部制改革今後仍然要圍繞著行政職能轉變,看準了再干,循序漸進地幹。我不主張部門採取很劇烈的改革重組模式。部門改革並不是一個最關鍵的問題,部門改革必須圍繞職能轉變的核心來考慮。而且部門改革不應該反覆折騰,一旦定好了,應該有一個相對的穩定期。全世界的政府部門特別是發達國家的政府部門,沒有兩三年就折騰一次的。我們國家的部門改革,20多年已經改了7次,相對多了一點。我建議,這次一旦穩定下來,應該相對穩定一段時間,不應該再過兩三年又動。
第四,放權以後要注意監管,現在最擔心的事情不是推不推得動,不是這些部門肯不肯改,真正怕的是,改革放權之後某些方面管不住了,然後又死灰復燃。權力下放之後要注意監管,要管得住,爭取不要走回頭路。
《中國經濟週刊》:很多人認為,機構改革的阻力很大,往往來自於部門利益。您認為改革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劉悅倫:大家總以為機構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是一個阻力非常大的事情,理由是改革就是割自己的肉,衝破部門利益。這個問題確實存在,但這並不是機構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的最大困難。這個困難只要中央政府下決心或者上級政府下決心,都能夠推進。
自1982年至今,行政體制改革已經到了第7次,有哪一次推不下去?有哪一次造成了很大的社會動盪?1998年的那一次機構改革,力度非常大,很多部門合併之後,涉及到許多人要轉崗、退休或再深造培訓,但最後都照樣推進。如果這個部門的負責人說不想改,把他的位置換掉,他馬上就改了;如果說我這個市長不想改,省裡面一定要改,我也必須要改。因此,我並不認同說部門利益是機構改革最大的阻力和障礙。
真正的難度在於怎樣把行政體制改好,把機構改好,把行政職能轉變好,既放了權轉變了職能同時又沒亂。如果說這次沒有改好,過了一段時間出現問題和漏洞,然後又「翻燒餅」,行政機構重新膨脹,又恢復到原來的樣子,這個改革就失敗了。如何實現科學、合理、實事求是的改革和卓有成效的改革,這是最大的難度。
現在看來,順德的機構改革總體上是對路的。當然,我們回去還要對照國家的改革方案繼續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