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3月20日是伊拉克戰爭爆發10周年的日子。這場肇始於10年前、導致逾12萬平民喪生的戰爭,至今仍然留下諸多「後遺症」。據新華網報道,伊拉克民眾依然在復興之路上艱難前進,美國希望打造一個地區忠實盟友的願景未能實現,而戰爭引發的地緣政治震盪更是令人堪憂。
三大頑症影響發展
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不僅推翻了薩達姆政權的統治,也摧毀了這個國家的法律和秩序,宗教、民族和階級矛盾由此迸發。時至今日,伊拉克的政治和社會危機猶存:政局隱患重重、安全形勢嚴峻、社會重建緩慢,這些已然成為困擾伊拉克的「三大頑症」。
最近兩個多月,遜尼派民眾多次發起示威活動,抗議什葉派主導的政府壓制遜尼派族群。來自遜尼派政治陣營——「伊拉克名單」的內閣部長多次抵製出席內閣會議,財政部長和農業部長相繼辭職。中央政府和庫爾德自治區在石油資源利益分配和駐軍等問題上也齟齬不斷。
巴格達大學政治學教授薩阿德·哈迪西表示,伊拉克政壇的什葉派、遜尼派和庫爾德人三大政治勢力,缺乏包容和達成共識的意願,他們之間的爭鬥對伊拉克的發展造成阻礙。這也是導致當前伊拉克局勢緊張的主要因素,使國家的前景充滿變數。
與此同時,伊拉克各地暴力襲擊事件頻頻發生,教派衝突有加劇趨勢,「基地」組織等一些極端武裝團體也在蠢蠢欲動,敘利亞戰亂也有蔓延至伊拉克境內的苗頭,這都表明該國安全形勢仍相當嚴峻。
再有,儘管近年來伊拉克石油出口穩步增長,財政收入逐年增加,但由於政治割據、效率低下、貪污腐敗和投資環境惡劣等原因,國家重建的進度不如人意,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停滯,失業率也居高不下,這也成為影響政治和社會安定的因素。伊拉克的「三大頑症」環環相扣,處理不好就會演變成惡性循環。
美國對伊政策失算
分析人士指出,美國出兵伊拉克,打出了清除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打斷薩達姆與「基地」組織聯繫的旗號,而更深一層的動機是希望把伊拉克打造成美國的忠實盟友。然而在付出了上萬億美元和超過4400名美軍士兵死亡的高昂代價後,至今看來美國未能完全如願以償。
自美軍在2011年年底撤出伊拉克後,美國越來越難以向伊拉克施加影響力。在一系列重大地區問題上,例如在伊朗核問題和敘利亞內戰問題上,伊拉克並沒有遵從美國意願。
據美國媒體披露,一些美國官員擔憂,伊拉克一方面正在幫助伊朗規避國際制裁,成為伊朗商品和資金私下流通的渠道;另一方面,伊拉克默許伊朗借其領空向敘利亞政府提供武器和軍事裝備。
儘管伊拉克政府否認上述指控,但是由什葉派主導的伊拉克政府近年來不斷強化和伊朗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關係。因此,在阿拉伯國家聯盟對涉敘決議的多次表決中,伊拉克是少數投票反對制裁敘利亞的成員國之一。
分析人士認為,伊拉克的立場表明美國對伊拉克政府影響力有限。以什葉派政治領導人馬利基為總理的伊拉克政府逐漸表現出越來越多的獨立性,捍衛伊拉克本國的利益,不會以美國利益為先。
地緣震盪餘波未了
伊拉克專家認為,美國推翻伊拉克薩達姆政府的最大後果之一,就是打破了一股與什葉派大國伊朗平衡的力量,從而推動了伊朗和遜尼派大國沙特爭奪地區的控制權,也使伊朗獲得了挑戰美國在中東稱霸的機會。
伊戰10年,中東地區地緣政治景觀出現新的面貌,它所引發的地區力量對比至今仍在發展變化當中。在這場爭奪地區主導權的角逐中,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分歧不僅僅是宗教派別的對抗,背後往往還具有親美或反美陣營的地緣戰略色彩。當前的伊拉克教派對抗、伊朗核問題和敘利亞內戰等影響中東的諸多問題,都有這樣的背景。
哈迪西說,目前伊拉克搖擺在以伊朗為核心以及以沙特等海灣國家為核心的兩大陣營之間。如果伊拉克能夠採取平衡的立場,它將能夠逐步恢復在地區的影響力;但如果伊拉克明確挑邊站隊,那將給自己帶來巨大傷害。
與此同時,伊拉克戰爭的另外一個深遠後果是,戰亂和外部佔領導致伊拉克的血腥教派衝突和暴力亂象曠日持久,「基地」等恐怖組織也趁機渾水摸魚,極大地惡化了整個中東的安全態勢。
戰爭爆發10年來,伊拉克飽受戰爭和內亂之苦,在地區的影響力一落千丈,與其真正的實力相去甚遠,加上西亞北非局勢動盪,特別是敘利亞內戰等事件的發展仍充滿變數,導致伊拉克外部環境錯綜複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