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李克強在川震廢墟中5次喊有人嗎


http://news.wenweipo.com   [2013-05-0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2013年4月20日,李克強抵達四川蘆山震區,在受災嚴重的雙石鎮察看災情。

【文匯網訊】4月30日清晨,雅安蘆山,陰天,雲層很厚。站在縣城的東門大橋上,往橋東看是縣汽車站,樓頂大鐘定格在8時02分——時鐘在「4·20」地震的瞬間停擺了。

據環球人物雜誌報道,但時間沒有停留,眨眼間,10個晝夜已經過去了,車站外重新排起長隊,去成都的車剛走,去雅安的車還未進站,縣城的交通樞紐看起來恢復了寧靜。唯一特別的是,一支背上寫著「中國救援」4個大字的紅衣小分隊從橋邊走過,人們行注目禮,久久凝視紅色背影,直至看不見。那是淳樸的、真切感激的目光。

同一天清晨,北京中南海,晴天,風有點大。在一間辦公室裡,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忙碌程度,絲毫不亞於他在蘆山震區的24小時。回京9天,抗震救災仍是他手頭最緊張的工作之一。四川省、地震局、氣象局、衛生計生委、交通部、民政部……方方面面的信息湧向他的案頭;安排災區群眾生活、防範次生災害、修復基礎設施、編製災後重建規劃……林林總總的決策又從他的案頭傳出去。

一位地震一線記者做了粗略統計:地震發生10天來,李克強救災的新聞最多只佔10%;其餘90%的救災報道中,不見總理,只見百姓;沒有重要指示,只有救援行動。「但人人都清楚,鏡頭外必須站著一位冷靜統籌的總指揮,才會有這樣一場高效、有序的大救援。」

飛機上,他佈置任務:救人第一

讓時間回到10天前。4月20日,8點02分,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

地動山搖,驟然打破週六的靜謐安詳。「整個中國一躍而起」,共和國總理迅速行動。上午,中南海一間會議室,國務院召開抗震救災緊急會議,蘆山震情的視頻信號接入會場,來自各部門的災情信息和救援動態不斷匯總而至,一項項任務開始部署。

13點10分,李克強的專機在北京東郊機場跑道上開始滑行。擠在後艙的記者打開隨行人員名單,數了數上面的國務院各部委負責人,「很多,發改委主任、國土資源部部長、地震局局長、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幾乎所有相關部門的負責人都到齊了。而且,總理還帶了一批救援人員。由於人數太多,已經準備了第二架飛機,確保救援人員和專機一同到達。」

此刻,在前艙,李克強打開了一張災區地圖,地圖鋪滿了他面前的桌板:「現在我們救援是第一位,盡早趕到那兒,盡早在黃金時間把埋在廢墟裡的傷員救出來,這是關鍵。」從這一刻起,「救人」成了李克強心目中的核心詞彙。

13點15分,專機起飛。兩個多小時的航程裡,前艙的現場會一直在進行。有了緊急情況,李克強用專機上的專用電話指揮地面救災人員。15點55分,專機降落在離雅安最近的邛崍機場,所有人員立即兵分兩路——通往震中龍門鄉的公路已經中斷,為了盡快抵達受災最重的震中查看實情,李克強果斷決策,「撇下」大部隊,只帶少數隨行人員,冒險搭乘一架貨運直升機飛往龍門鄉。16點37分,直升機到達龍門鄉上空,李克強吩咐盤旋一周。他俯看下去,視線所及之處,木質房屋多已坍塌,形成一處處廢墟;所幸,大部分磚石結構的房屋受損情況不嚴重。

很快,直升機在蘆山縣中學的操場上降落,李克強敏捷地走出機艙。一名當地記者抬腕看了看表,距離地震發生僅僅8個多小時,「創下了最快速度抵達震中的紀錄,也創下了領導人乘坐貨運直升機救災的紀錄。」

廢墟中,他5次呼喊:有人嗎

李克強直奔蘆山縣人民醫院,這裡是震中最大的收治點。受傷的人太多,一些人就在醫院外的空地上接受治療,李克強蹲下身,仔細查看傷員情況。離開醫院後,李克強前往災情較重的雙石鎮和龍門鄉。在一處垮塌的房屋前,他扯開嗓子,大聲問:「有人嗎?」

山川破碎,天地寂靜。

他凝神聽了片刻,再喊道:「有人嗎?」

寂靜、傾聽、呼喚……他重複了5次,聽不到一丁點動靜,方肯離去。

他爬上另一處廢墟,踩著碎石和瓦礫,擔憂地問救援官兵:「這下面沒有人了吧?」

「沒有人。」

不放心地追問:「可以確認沒有人了嗎?」

「可以確定。」

他這才「罷休」:「你們現在的第一任務就是救援,到現場以後就聽有沒有喊聲,有呼救的聲音,就抓緊救援,一刻不能停。現在是黃金搶救期,你們抓緊干吧。謝謝你們!」

17點30分,李克強在龍門鄉政府臨時搭建的救援指揮部召開了第二次現場會。他剛剛攤開地圖,就發生了一次餘震,他鎮定如常,抬頭追問:「這樣的餘震大概屬於幾級?震後發生的次數是否頻繁?」得知是4級後,他當即做出判斷:「現在看來,第一位的是救人,但現場還有第二位的任務,就是保證這兩天不要再發生因餘震造成人員新的傷亡。軍隊和武警,今天晚上一定保證進村入戶,挨家挨戶排查一下,房子外面好像沒有什麼事,可能裡面結構性破壞比較大。」

不到一刻鐘,李克強佈置完搶險救災工作,一秒鐘都不耽擱,起身就走,嘴裡念叨著:「去現場看看……」一名剛從寶盛鄉回來的四川電視台記者連忙擠到他身邊,寶盛鄉通信中斷,道路中斷,成了「孤島」。李克強馬上問:「你去了寶盛?」

「我到了寶盛玉溪村。再往前路就斷了,車過不去,餘震不斷,滾石、滑坡不停地出現。我們看到有50多名官兵,分成若干個小組,在徒步往前面走。」

又是一連串追問:「你親眼看見他們的,是嗎?什麼時候?」

「4點鐘的時候。」

「你們要向社會如實地報道,我們的隊伍已經進去了。」李克強語速非常快,交代完記者,轉頭就交代身邊的救援官兵:「你們把這個徒步的生命線讓人守護住。你們的人繞路進去,裡面的人能感覺到,他們不是被困著出不來了,能出得來,他們心裡面就安定了。再一個就是空中通道。這條徒步的道,走人還可以,運食品藥品或者其他物資困難一些,那麼空中走,一定要把所謂的『孤島』變成『活島』。」

震區之夜,他的帳篷燈光明亮

夜幕降臨,一頂簡易的帳篷在蘆山縣郊外的坡地上搭建起來。

李克強一貓腰走進去,匆匆扒了兩口吃的:「開會吧。」

蘆山縣的供電還沒有恢復,大家打開幾支手電筒,就著微弱的光線,開始了第三次現場會。李克強提了6點要求,再次強調救人:「今晚,確保無一遺漏地進行排查、搜救,哪怕還有一個人活著埋在廢墟裡,也一定把他救出來。要抽調精幹力量對傷員進行救治,重傷人員要及時對外轉移,減少死亡率和致殘率。還有,今晚9點前,電力部門要恢復供電。」

會議結束後,聽說有些臨時安置點已經恢復供電,李克強馬上要求去看看。21點左右,他到了蘆山縣中學,這裡是一個較大的安置點,燈光亮了起來,許多人圍坐在收音機邊,聽最新的抗震救災消息。

「收音機信號好不好?」李克強走進帳篷,問道。

「還好。」

「這是你們的帳篷?」

「嗯,是的。」

「晚上你們住這沒問題?」

「沒問題。」

「餘震還是不斷發生,家裡面還不能回。條件差一點,但是安全第一。」

「可以。」

一群學生圍攏過來,大聲說:「我們很好,我們不怕,請總理放心。」

李克強很是感動:「你們是希望和未來,一定要保護好自己。」

細心人留意到,從地震發生後,語速一直很快的李克強,在跟受災的人們說話時,語速變慢了,聲音變輕了,彷彿不忍心打擾劫後餘生的、疲憊的人們。

回到帳篷裡,李克強度過了在震區的夜晚。半夜2點,有記者隨手拍了一張照片發到微博上,整個互聯網、整個中國為之動容——照片上,李克強的帳篷裡還亮著燈光。人們無從探究總理在忙碌著什麼,但這不滅的燈光和5個小時前縣中學亮起來的燈光一樣,點燃了廢墟上的希望。光明在,希望就在。

第二天清晨,6點多鐘,李克強在帳篷裡一張小桌上,就著鹹菜,喝了一碗粥。「火速」吃完早餐後,不到7點,他走出帳篷。等候在外面的大批媒體記者一擁而上,當他們近距離看清楚李克強的臉時,一個詞不約而同地湧上他們的腦海:辛勞。

就在一個月前,他們還不吝筆墨地描繪過這位57歲的總理是何等年輕;現在,他們再度不厭其煩地描述他的辛勞:餘震不斷、一夜未眠、聲音沙啞。

宵衣旰食,莫過於此。

接受了記者的採訪後,李克強乘車前往成都華西醫院。此時,道路已經搶通。2個多小時後,李克強一行抵達華西醫院,這是集中收治地震危重傷員最多的醫院,他直奔重症監護室。

岳安紅,一名重傷女子,嗚咽痛哭:「家裡還有3個人壓在裡面。」李克強安慰她,「別總想以前,多想以後,你要相信救援人員會找到他們的。」

楊尚明,一名重傷老人,憂心忡忡地看著李克強:「你是總理。」醫生插話:「他老擔心醫療費。」李克強握住他雙手:「您安心養傷,醫藥費不用擔心,政府會管您的。」

張柯,8歲的小傷員,在地震中受到嚴重驚嚇。李克強柔聲開解他:「你還小,將來的路還長,這些醫生叔叔、阿姨會把你治好的,不要害怕。」

離開華西醫院時,已是中午,距離前一天專機起飛正好過了24小時。當人們還在猜測「李克強會在災區待幾天」時,一條出人意料又簡明扼要的消息發佈了——李克強總理在瞭解了災區的實際情況,對救災工作進行全面部署後,今天下午乘飛機回到北京。

「速去速回」、「乾淨利落」、「高效政府」……一時間,中外媒體紛紛評論。事實上,早在前一天晚上的「手電筒會議」中,李克強就提出了這個重要問題:抗震救災的指揮機制。「要科學指揮,四川省委、省政府已經成立了指揮部,各方力量都由你們統一指揮。國務院有一個前指機制,各部委通過前指機制,都和你們省裡的指揮部銜接。」

在地震當天,就明確下一步工作由省級政府全面負責,明確「指揮部提要求,國務院給支持」,這份果斷決策的魄力,引起中外媒體的關注。「此舉與他所承諾的『地方能管的要交給地方管理』的『政府放權』相契合,是舉大放小、舉重若輕、善於為政的聰明人做法。」「此次救災,清晰地向外界傳達出他立足於建立高效、現代型的政府模式。」一家外媒如此評說。

10天來,他人在北京,心在震區

離開,絕不是拋開;撤出,絕不是退出。青衣江連著中南海,蘆山與北京零距離。

4月22日,中央氣象台報告:地震災區將有持續陰雨天氣。李克強聞言,當天下午就去了國務院應急指揮廳,撥通了一線的電話:「氣象預報說,災區將連續有雨,而且目前還餘震不斷,你們要高度重視防止次生災害發生和造成新的人員傷亡。雨後還可能升溫,這樣容易發生疫情,要強化衛生防疫工作,及早準備好相關物資和藥品,確保大災後無大疫。」

4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在中南海召開。李克強一走進會議室,就提議全體起立,為蘆山地震中遇難的同胞和在搶險救災中犧牲的同志默哀。會上,李克強提出了5點要求:一是72小時「黃金救援期」雖然已過去,但仍不能輕言放棄,要繼續全力搜救,不留死角。二是保證受災群眾有安全住所、有飯吃、有乾淨水喝。三是防範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次生災害,務必避免新的人員傷亡。四是修復電力、通信、供水等設施,恢復醫療機構、商業網點、學校等正常運轉。五是科學編製災後重建規劃和方案,適時啟動災後重建工作。

4月28日,李克強去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蘆山縣疫控中心工作站進行視頻連線:「你們很辛苦!」他加重了語氣,「所謂『大災之後有大疫』,決不可掉以輕心。」

他的每一句叮囑,都落實為災區的一個個行動。

——李克強說:「喪失生命跡象的也要把遺體抬出來。」

4月25日13點50分,蘆山縣太平鎮鍾靈村格早坪的大山深處,84名官兵用了120多個小時,手搬斧鑿,冒著隨時會被滾落的飛石削掉腦袋的危險,把護林員李安全的遺體從山裡抬了出來,安葬到他妻子的墓邊,並脫下軍帽,鞠躬默哀。「值得嗎?」記者輕聲問。教導員彭勇凝望著墓地:「只要家屬不提出來停止挖掘,我們就不放棄。」

——李克強說:「按照『5·12』汶川大地震時的政策,每人每天補助1斤糧食、10元錢,補助6個月。」

4月26日,記者走訪蘆山縣龍門鄉青龍村下場口組安置點的一個帳篷,樂會珍抱著孫子說:「政府從23號就開始發東西啦!現在我們每個人一天領10塊錢、1斤米,還有礦泉水和方便麵。」樂會珍又想了想,「就是帳篷擠了點,一個帳篷住兩戶,最多的擠了十幾口人。」

——李克強說:「希望防疫部門更加辛勞工作,防止由於集中安置發生疫情。」

4月26日,記者在龍門鄉轉了一圈,衛生執法監督支隊對20多個超過100人的大安置點進行了消毒、殺蟲、滅蚊蠅。村裡還有很多「散戶」,隊員們就每天背著噴霧器挨個兒上門消毒。隊員羅磊負責的是青龍場村9個組的居民,轉一圈要走約20公里,「幾天下來,腳上磨出了好幾個血泡」。

調運油品4300多噸、活動板房1.1萬平方米;調運8萬頂帳篷、10萬床棉被、1萬張折疊床;一家家大醫院的醫生護士奔赴災區,一輛輛「搶」字號專列向四川疾馳……從發改委到民政部,從衛生計生委到交通部,國務院各部委在行動。

「我們要讓人民群眾感受到有未來的希望。」李克強的話,迴盪在蘆山和北京,傳遍了災區和全國。

5年前,他奔忙在汶川大地震災區

中國是一個大國,大國總理必定日理萬機。

中國又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大國,大國總理必然經受考驗。

「我們經歷過大災難,有應對災難的經驗,有比較完善的應急機制。」4月20日,震後第一時間,李克強說出了這句「有底氣」的話,迅速穩定了人心。不錯,就在醞釀了蘆山地震的同一個地震帶上,5年前,李克強還參與指揮了驚心動魄的「5·12」汶川大地震救援工作。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發生時,李克強出任副總理未滿2個月,他臨危受命,挑起抗震救災總指揮部副總指揮的擔子。48小時內,他在北京多次主持召開會議,協調救援保障工作。

2008年5月18日,李克強飛抵綿陽機場。3天裡,他馬不停蹄地走遍綿陽、什邡、北川、汶川、都江堰等重災區。地震已過去一周,最急切的搜救工作已告一段落,從李克強所到之處,能清晰地看出他關注的重點——驅車前往平通鎮林家壩村山體滑坡現場和防疫一線;徒步半個多小時,走進幾乎被夷為平地的北川縣城,給路遇的受災人群送上食品、水和口罩,看望在帳篷裡復課的小學生;沿著嚴重損毀的崎嶇山路進入汶川縣,查看紫坪鋪水庫和岷江邊岸的塌岸、泥石流情況。

正是5年前的經驗,鑄就了李克強在蘆山地震中的冷靜自信。外媒勾勒了一幅生動的「李克強抗震畫像」:「突發事件的處理,最能看出領袖的素質與能力。李克強以個人的平實作風,用大家都能理解的樸實語言和自然表情,展現了果斷、自信、沉穩、有力和堅定。由此,也讓中國人在災難面前變得更成熟。哭聲少了,指責少了,慌亂少了,絕望少了,人們以一種大國國民的自信和有序投入救災中。」

當李克強在蘆山以鹹菜白粥當早餐時,網友稱他「米粥總理」,發自內心地希望他「吃得好點」,「起碼也要有個雞蛋」。這一幕如此熟悉——5年前,2008年6月8日,李克強到達汶川大地震的重災區甘肅文縣考察重建,午餐是一碗方便麵和一杯茶。那一回,網友們稱他「方便面副總理」。把米粥、方便面當主餐,這對李克強已是救災行程中的慣例。「沒有必要唱讚歌,也沒有必要人為拔高,僅從其年齡與從事的重體力、重腦力救災指揮工作來看,這已經是一種艱苦生活標準的下限。救災現場並不僅僅有米粥、方便麵,還有罐頭午餐肉、袋裝牛奶和飲料,他可以拿出10分鐘來吃點好的,但那樣他就喪失了10分鐘的指揮救援時間。用餐時間之節省,至少折射了其救災第一、人命第一的情懷。」一位媒體人士這樣評論道。

災難,砥礪的不止是情懷,更是信心。

恩格斯說:「每一次歷史的災難都是以歷史進步為補償的。」《左傳》云:「多難興邦。」

5年來,從汶川到蘆山,中國的應急力全面提高,中國的行動力迅速提升,中國的凝聚力空前強大,中國的生長力有目共睹——坍塌的廢墟上,已傳來琅琅書聲,已升起裊裊炊煙。

1922年4月,英國詩人艾略特在經歷了一戰災難後,面對龜裂的土地,寫下悲傷的詩句:「四月是最殘忍的季節。」2013年4月,中國網友在李克強離開地震災區後,寫下希望的詩句:「四月是最美麗的季節,雅安,不久的將來,你的世界,依然春暖花開。」

四川雅安7.0級地震
      責任編輯:曾曉
台報贊李克強夫人:不願妻以夫貴      [2013-05-01]
中印調軍前移 李克強本月訪印      [2013-05-01]
美國專家:雲南恐發生8級大地震      [2013-04-30]
港少數民眾:內地有錢不需港人捐      [2013-04-30]
俄派伊爾-76向中國震區運送物資      [2013-04-29]
專家:赴蘆山軍機或為新型偵察機      [2013-04-29]
四川雅安5月將成全國暴雨中心      [2013-04-29]
李克強:不讓患者因費用耽誤治療      [2013-04-29]
李克強與世衛代表專家代表談防疫      [2013-04-28]
李克強:確保蘆山災區安置點不發生疫情      [2013-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