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近日,大洋海底地理實體命名體系方案通過專家審議,詩歌總集《詩經》擊敗《三國演義》、《帝王年號》,成為大洋海底地名命名體系,並以《風》、《雅》、《頌》為主線進行命名。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2011年7月,中國提交的「鳥巢海丘」「白駒平頂山」等7個位於太平洋的海底地名提案,經國際海底地名分委會第24次會議審議通過後,實現了中國向國際組織提交海底地名提案零的突破。2012年10月,國際海底地名分委會第25次會議又審議通過了中國提交的「牛郎平頂山」等12個海底地名提案。至此,已有19個具有中國標籤的海底地名收入國際海底地名名錄。
名字是怎麼來的?
國際海底的命名分為專有名和通用名。拿「鳥巢海底丘」來說,鳥巢就是專有名,海底丘就是通用名。
2008年,中國大洋國際科考人員在調查其中一個國際海底丘時,正值北京奧運會期間。而且,在它的頂部有一個火山口,看上去很像國家體育館鳥巢,因此就被命名為鳥巢。
在中國秦代,有一個叫徐福的出海使者,曾經漂洋過海,去尋找海上仙山,這一片國際海底的命名,就源於這一典故,分別叫徐福平頂山以及他要尋找的三座仙山——瀛洲海山、蓬萊海山和方丈平頂山。
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辦公室副主任李波介紹,以《詩經》為命名思路的體系中,《風》重點在大西洋,《雅》在太平洋,《頌》在印度洋。「首先命名要體現中國的傳統文化;第二要體現中華民族曾經航海的航海史;第三要有時代特色。」李波介紹,今後,中國對國際海底的命名還將拓展到大西洋和印度洋,命名風格將傳承中華民族文化。
大洋科考的支撐
在2011年國際海底地名分委會第24次年會以前,近3600個國際海底地理實體命名中,沒有一個是由中國提出的。
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秘書長金建才介紹,為國際海底地理實體進行命名,有一套相當規範的程序,所需提交的相關數據,要求均是作為提案國在大洋活動中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獲取的。所以,提交國際海底地理實體命名提案,需要強大的大洋綜合調查和研究實力的堅強支持。
「2005年,『大洋一號』在執行中國首次環球科考航次時,在西南印度洋洋中脊和東太平洋洋中脊發現了海底熱液活動異常區。2007年3月,中國大洋調查第19航次,在西南印度洋開展海底多金屬硫化物調查期間,證實了這個海底熱液活動區的時候,就有為中國的這個填補世界空白的相關海底發現命名的想法,開始考慮在技術編號之外建立自己的命名體系,但那時還不成熟,與國際海底地名分委會的地理實體命名還是兩碼事。」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總工程師周寧曾說。
一直到2011年,中國向國際組織提交海底地名提案實現了零的突破,提案採用的數據均來自中國「大洋一號」和「海洋四號」等遠洋調查船歷年在太平洋海域開展的大洋海底資源調查所獲取的大量數據資料。
還需全球方略
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劉曙光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海底命名本身說明國家對於具備了參與國際公海海底長期和系統勘測的基礎和能力,也是積極參與全球涉海問題共同治理的一種重要方式,關係到未來對於國際公共海域開發與保護活動的某種優先權和參與權。
公開報道顯示,2010年,國際海底地名分委會第23 次會議收到海底地形命名提案53件,2011年第24 次會議收到提案81件。其中,日、韓兩國提案數量已累計超過100個,巴西、厄瓜多爾、秘魯、印度尼西亞、越南等發展中國家也在積極開展海底地名提案的研究工作。
目前,美國、東亞、歐洲國家(地區)積極參與國際公共海域的保護區建設,為進一步參與國際海域及海底的開發積累技術、管理和國際政治經驗。未來的國際海底區域開發與保護是今後時期世界海洋大國角逐的新平台,也是驗證一個國家全球海洋視野下建設國家海洋科技創新與深遠海產業發展的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