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今年九月,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邁過了兩億大關。不過,其中僅有約兩成老人的主要經濟來源為離退休養老金。經專家測算發現,農民如果參保新農保並連續繳費15年,60歲後每月最低只能領取73元養老金,即便按照最高標準繳費,最多也只能獲得每月129元的養老金。這樣的水平顯然無法滿足一個老年人日常的生活需求,農民養老保險保障水平過低、待遇調整機制缺失的問題亟待改變。
老齡化高峰到來老年人口已達2億
據中國網報道,「現在每天都有接近25000人進入到60歲以上老年人的行列。實際上,在今年9月的某一天,我們的老年人口已經超過了2億。」人社部副部長胡曉義近日用數據描述了我國人口老齡化面臨的嚴峻形勢。
而中國社會科學院此前發佈《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顯示,2012年和2013年是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年份,2013年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2.02億,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4.8%。隨著新中國成立後新出生的人口,也就是1952年和1953年出生的人口進入老年期,我們迎來了第一個老年人口增長高峰。截至2012年底,我國老年人口數量達到1.94億,占總人口的14.3%。聯合國人口基金預計,中國老年人口到2050年將達到4.3億,占總人口超過30%,也就是說每三個中國人中就將有一個老人。
老齡化背景下,依靠什麼養老成為公眾關注的一大問題,而基本養老保險金也被賦予了較高期待。
目前,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城居保)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新農保)已經實現制度全覆蓋,與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障制度、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一起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養老保險體系。根據人社部公佈的數據,截至2013年三季度,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到31626萬人,全國城居保和新農保參保人數達到49030萬人,比去年底增加661萬人;基金收入1503億元,同比增長25.2%,基金支出1067億元,同比增長34.7%。職工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人數合計8.06億人。
新農保起點過低無法滿足養老需求
儘管養老保險基本網絡已經鋪就,但養老的經濟來源在不同群體之間仍然差距大。根據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所長杜鵬等人的研究,2010年我國老年人中,僅有24.1%主要經濟來源為離退休養老金。40.7%老人依然主要依靠家庭其他成員供養。
具體來看,城市老年人中,有66.3%的老年人主要依靠離退休養老金生活,但在農村,能夠依靠養老金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老年人僅為4.6%,有41.2%的農村老人是依靠自己的勞動收入,「農村的問題相比城市更嚴重,很多老人一旦生活不能自理,就沒有收入來源,得依靠子女撫養。」杜鵬認為,我國社保體制仍存在城鄉二元結構,農村社保待遇相較城市較低,使得在農村能夠依靠養老金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老年人依然低於城市。
事實上,在三大養老保險制度中,與城鎮職工社會養老保險連續八年上調養老金水平相比,農民和城鎮居民的養老保險待遇顯得捉襟見肘。
自今年1月1日起,國家連續第八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提高幅度按2012年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的10%確定。而在2012年,調整後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已經達到1721元,與2005年調整前月人均700元的水平相比,8年累計月人均增加1021元。
相比之下,參保人數已經接近5億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保障效果就大打折扣。
現行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由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組成,兩者參保和待遇計發規則基本一致。具體而言,待遇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基礎養老金標準為每人每月55元。個人賬戶由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及其他經濟組織、社會公益組織、個人對參保人繳費的資助,地方政府對參保人的繳費補貼構成,儲存額每年參考一年期存款利率計息。
按當前新農保的待遇計發水平進行簡單測算表明:如果農民選擇按每年100元最低檔次繳費,政府補貼按照30元計算,假定利率按照3.5%計算,繳費年滿15年後,個人賬戶養老金總金額為2508元,達到領取待遇年齡後,參保人能夠領取養老金中的個人賬戶養老金部分為2508/139=18元,加上55元的基礎養老金,參保人每月能夠領取的養老金總額為73元。新農合的參保人即便按每年500元國家最高檔次繳費,每月能夠領取的養老金總額也僅有129元。
但在通脹背景下,僅憑百元左右的養老金生活顯然難以為繼。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唐鈞認為,以每月55元為「起點」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顯然無法滿足一個老年人日常的生活需求」。「制度建立到現在4年過去了,這個標準基本沒有變化,遠追不上物價的漲速。」
農民養老金調整機制亟待建立
「從通貨膨脹速度和物價水平等情況來看,每月100多元錢不能從根本上保障農民的基本養老需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倪志浩認為,破解這一難題,關鍵在於建立健全居民養老金待遇調整機制。
唐鈞也認為,未來政府加大對農村養老問題的財政投入,已是學界共識。「建議農村老人的養老金要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為標準,根據各地生活必需品消費的數字而定,不搞『一刀切』。」唐鈞說,「2009年時,確定55元的基礎養老金,有財政負擔能力的考慮,也考慮到農民畢竟還有土地作『後盾』。而現在,制度建立了幾年,一些情況也發生了變化,是可以考慮完善標準的問題了。」
倪志浩表示,對參加新農保的農民而言,領取的養老金待遇水平受到基礎養老金、繳費檔次、繳費年限以及個人賬戶資金增長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不過,當前對養老金待遇水平影響較大的是每月55元的基礎養老金部分。建議應將基礎養老金給付與農民人均純收入掛鉤,通過建立中央財政補助資金動態投入機制,使基礎養老金隨著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收入的提高而提高。
而在個人賬戶部分,倪志浩認為,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農民人均純收入每年都發生很大變化,在此背景下如果長期維持繳費檔次不變動或者時隔多年變動一次,就有可能出現新農保制度下個人賬戶的基金變動幅度低於參保農民人均純收入變動幅度的情況。
他建議,應該以農村人均純收入作為繳費基數進行測算,參保繳費標準就能隨著農民人均純收入、經濟發展情況的變動而相應調整。鑒於我國各省份農村經濟發展差異較大,倪志浩建議繳費基數的設定要參考本省區經濟水平和消費水平因素,以本省上一年度農村人均純收入作為繳費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