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香港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邵逸夫曾因觀念保守錯失李小龍


http://news.wenweipo.com   [2014-01-07]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邵逸夫已年過百歲,行裡人提起來都會恭敬地稱呼一聲「六叔」。這位電視行業的巨人,在中國電影史上也寫下了諸多「第一」和「之最」。從默片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中國電影的每一步變遷都有邵逸夫及其家人的足跡。從上世紀20年代從事電影業到現在,邵逸夫經歷了電影不同時代的演變,見證了中國電影的成長與興衰。

抗日戰爭前,家族影業生意稱雄東南亞

據東方網報道,1907年,邵逸夫出生於寧波鎮海莊市朱家橋老邵村一個富商家庭。其父邵玉軒於19世紀末前往日趨繁華的上海「淘金」,並於1901年設立一家頗具規模的「錦泰昌」顏料號。邵玉軒不僅經營有方,而且同情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在當時的上海工商界頗為活躍。

邵玉軒育有5男3女。邵逸夫排行第六,故後人稱他為「六叔」、「六老闆」。他早年就讀於家鄉莊市葉氏中興學校,與包玉剛、包從興、趙安中等為前後屆同學,後赴上海就學於美國人開辦的英文學校「青年會中學」,為此練就一口流利的英語。邵家眾多的兄弟無人繼承父業,幾乎都進入娛樂圈。五兄弟中,大哥邵醉翁於1924年創辦天一影片公司,開始闖入當時尚屬草創時期的中國電影業。

「天一」成立之初,清一色是家族班底。老大邵醉翁是製片兼導演,老二邵村人擅長編劇,老三邵仁枚精於發行,老六邵逸夫則擅長攝影。創業之初,他們分工合作,完成一切工作,公司猶如家庭式作坊。其攝制的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放映後,即深受上海市民歡迎,旗開得勝,邵氏兄弟們為之歡欣鼓舞,隨後新影片不斷地從「天一」推出。

1926年,剛從中學畢業的邵逸夫,應三哥邵仁枚之邀,南下新加坡協助開拓南洋電影市場。那段時間,邵氏兄弟帶著一架破舊的無聲放映機和「天一」影片,在舉目無親的南洋鄉村巡迴放映,並開設遊藝場和電影院。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

1931年,邵逸夫前住美國購買有聲電影器材。途中輪船觸礁沉沒,幸虧其命大,落水的邵逸夫抱著一小塊木舢板,在茫茫的大海上飄泊一夜後終於獲救生還,並從美國好萊塢買回所需的「講話機器」。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攝制完成第一部有聲片《白金龍》,開創了中國電影從無聲進入有聲的新時代。到1937年抗戰前夕,邵氏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爪哇、越南等東南亞各地已擁有電影院110多家和9家遊樂場,並建立了完整的電影發行網,稱雄東南亞影業市場。

初到香港,請大明星要百般遷就

1937年後,日軍侵華打亂了邵氏影業的發展進程。邵氏慘淡經營,被迫關門。1945年抗戰勝利後,正當盛年的邵逸夫決心重振邵氏家業。1957年,邵逸夫從新加坡來到香港, 1958年,宣佈成立邵氏電影公司。邵氏影城佔地近80萬平方英尺,被稱為「東方的好萊塢」。

在電影發燒友看來,邵氏的全盛時期,自然是張徹與胡金銓開創邵氏功夫片的時期。但在張徹與胡金銓拿出《獨臂刀》和《大醉俠》之前,邵氏在電影江湖中起家的,卻是李翰祥的黃梅調電影。

邵氏立足香港初期,最大的對手是陸運濤主持的「電懋」。在上世紀50年代,香港影壇其實有三大勢力,就是邵氏、電懋(國泰)和左派的長城與鳳凰公司。陸運濤原本也在南洋從事院線管理,比邵氏兄弟早兩年登陸香港。「電懋」曾雲集張愛玲等華人編劇名家,優勢是時裝喜劇片,陸運濤曾留學歐美,學習當時的好萊塢經驗,重視女明星,為她們量身定做影片。當時「電懋」旗下女星陣容有林黛、尤敏、林翠、葛蘭、葉楓、李湄等,導演陣容則有岳楓、陶秦、唐煌、易文、王天林等。而當時邵氏手上獨有的女星只有由長城轉投的樂蒂。

李翰祥在回憶錄《三十年細說從頭》中,這樣記述當時邵逸夫在香港的「地位」:「剛到香港,還真有些寸步難行的味道,想請大明星吃飯都要百般遷就,因為試請過幾位大明星一塊兒到他清水灣的別墅吃飯,結果大牌沒到,連二牌三牌也請不齊。」

針對「電懋」的優勢,邵逸夫提出,邵氏必須要「大」:建大廠、拍大片、掙大錢。1961年,邵氏片場一期落成,面積達到65萬平方米,第一家使用了當時美國流行的彩色寬銀幕技術,叫做「邵氏綜藝體弧形闊銀幕」。時裝片無法拍大,邵逸夫就拍古裝片。1959年的《江山美人》,就是在這樣的指導思維下出廠的。

《江山美人》講的是正德皇帝與李鳳姐的故事,開了香港黃梅調的流行風潮。採用黃梅調,是為了針對「電懋」廣受歡迎的歌唱片《桃花江》和《曼波女郎》。邵逸夫曾經回憶說,當時電影觀眾以婦女為主,她們喜歡歌唱片,歌愈多愈受歡迎。張徹在他的回憶錄《回顧香港電影三十年》書中也曾有一段憶敘:「黃梅調是自然發音。自然發音的歌唱就能讓普羅大眾朗朗上口,跟著學唱,蔚為流行。30年代,電影技術進入有聲片之後,電影歌曲遂成為最容易吸引觀眾的一種溝通方式。」

邵逸夫撥了巨資50萬港元給李翰祥拍攝《江山美人》,在當時一般時裝片票房以幾萬元計的電影界,邵逸夫幾乎被看做是瘋子。但上映後第一周《江山美人》的票房就衝破了40萬港元,成為香港歷史上最賣座的影片,還在亞洲影展上拿下10項大獎。而邵氏電影公司也徹底站穩了腳跟,「電懋」的「時裝戲」在華麗的古裝服飾面前相形見絀,從此被戲謔為「爛衫戲」。

力捧狄龍、姜大衛,男星蓋過女星

1964年,香港影壇發生了一件大事,邵逸夫多年的對手陸運濤突然飛機失事死了,「電懋」從此不振。也在這一年,《江山美人》的女主演、邵逸夫旗下最紅的黃梅調女星林黛忽然自殺,邵逸夫痛失搖錢樹。

很多人認為林黛的死意味著邵氏黃梅調電影時代的終結,認為她直接推動了邵氏電影轉向男性為主的功夫片。而即使林黛仍在,也無法扭轉黃梅調電影在觀眾失去新鮮感後日漸衰落的趨勢。

為什麼邵氏會從細膩柔媚的黃梅調轉投陽剛的武俠片?香港影評人石琪認為,20世紀六七十年代邵氏的「新武俠世紀」是一場「武革」。而張徹和胡金銓的興起,是「時勢造英雄」,尤其張徹,「張徹片的陽剛暴力作風,以及他愛拍的青春反叛,切合當時中國『文革』暴潮,以及香港社會轉型期。其實那時世界各地也先後捲起青春新潮、學運怒潮和各式反傳統反體制的革命,更有凶險的冷戰、血腥的越戰,到處都難以逃避文化衝擊與暴力危險。」張徹充滿了強烈的個人反叛和「以弱勝強」的主題。他當年經常說:「女星比男星吃香,男角常常比女角軟弱,很不正常。應該像西片、日本片那樣,復興尚武精神,重振男性英雄主義。」張徹之前,女明星片酬比男明星高;張徹之後,這一趨勢徹底被扭轉過來。

張徹選男星,重的是「血氣方剛」四字。他的男星個個古銅膚色,一身肌肉。但他當年選角,卻喜歡「桀驁不馴」的男演員。狄龍和姜大衛,是張徹當年最愛的兩名男星。狄龍1969年入行,自小學習詠春拳。狄龍不諱言說自己入行就是為了「出人頭地」,他把這稱為「博偏門」。狄龍還記得,拍完《刺馬》那年,他成為當年最紅的男星,公司分花紅,分給他的錢竟然已經夠買一幢樓房。他又興奮又對公司感激涕零,拍戲更加搏命。

張徹總是喜歡把狄龍和姜大衛放在一部電影裡,害得兩個人之間,不免生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嫌隙來。狄龍形象英俊陽光,是白馬王子,姜大衛則戲裡戲外都呈現出一副「渾不吝」的樣子,嘴角總掛一絲嘲諷的微笑。《刺馬》拍攝於1973年,狄龍飾演馬新貽,姜大衛演張汶祥。戲裡,兩個人第一次在銀幕上反目成仇,打得你死我活;戲外,兩人被傳誰也不理誰。在當年,兩人對打是這部戲的最大賣點,猶如今日《功夫之王》裡的成龍與李連傑。

觀念保守,錯失李小龍轉投電視

1975年的《傾國傾城》,是邵氏電影最後一部史詩巨作,集合了當時所有邵氏能請得動的最好的明星:盧燕的慈禧,狄龍的光緒。但此時,邵氏已經在慢慢減少電影業務,轉投電視。

李翰祥拍《傾國傾城》,某種程度上是集中了畢生功力。他60年代成名後棄邵氏出走台灣,希望成就電影大亨的夢想,卻在邵氏勢力籠罩下屢戰屢敗。1971年他不得已回到邵氏,拍風月片和騙術片以娛己娛人。1975年正是風月片當道,拍《傾國傾城》這樣的歷史正劇,邵逸夫原本並不看好,但該片的成功卻把邵氏的輝煌推向了頂峰。這一年,新加入的劉家良也以《神打》一片給邵氏的功夫片帶來了南拳風格的新鮮血液,連張徹也在他的影響下開始嘗試用鏡頭的分解和組合逐漸豐富原來的「一招一式」的動作。1974年,邵氏出品的影片達到了49部之多,成為行業老大。

然而此時,邵氏出現了新的對手:嘉禾。1970年,邵逸夫的重要合作夥伴鄒文懷離開了邵氏,以40萬元港幣起家,成立新的「嘉禾」公司。邵逸夫當時並未意識到,鄒文懷的離去,意味著一種新的製片制度的興起。

邵逸夫的管理制度,是倣傚好萊塢八大公司的「大製片廠制度」,邵逸夫的夢想,就是把邵氏打造成「東方好萊塢」。他的管理方式是東方式的家族管理,家族獨自經營,盈虧自負。而此時好萊塢的「八大」已經在逐漸朝獨立製片體制轉軌:大公司選擇合適的製片人予以財務和發行支持,最終進行利潤分紅。鄒文懷走前曾建議邵逸夫順應潮流實行「分紅制」,但邵逸夫已經習慣了親自掌控一切,不適應獨立製片體制下的「權力下放」。

正是這樣,他錯過了李小龍和許冠文、許冠傑兄弟。這兩兄弟曾經攜帶《鬼馬雙星》劇本找到邵逸夫,要求五五分成,遭到拒絕後轉投嘉禾;而嘉禾同樣用更人性化的分紅制從邵氏手中贏得了李小龍。1970年代後期,嘉禾逐漸取代了邵氏在電影業的地位。1980年,邵逸夫以最大的私人股東身份出任香港「無線」董事局主席,開始集中力量打造他的電視王國。

邵逸夫仙逝
      責任編輯:玖章
內地學生憶邵逸夫:人已去 樓仍在      [2014-01-07]
邵逸夫時代TVB經典劇集盤點      [2014-01-07]
邵逸夫仙逝 各界人士齊表悼念      [2014-01-07]
邵逸夫與邵氏:一代香港電影傳奇      [2014-01-07]
邵逸夫避爭產 早立遺囑分百億財      [2014-01-07]
邵逸夫去世 誰將成為TVB新主人?      [2014-01-07]
邵逸夫起底:不繼承家業的富二代      [2014-01-07]
邵逸夫生前熱心公益獲領導人贊許      [2014-01-07]
邵逸夫:娛樂教父 富豪 慈善家      [2014-01-07]
訃告稱邵逸夫葬禮將只供家人出席      [2014-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