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喜歡用民間總結出的各類「反腐規律」來解讀現實政治的人,可能越來越看不懂十八大以來的反腐大戲。這些「反腐規律」看似高明,只是現實劇本更為精彩,早就不按這些「聰明人」的招數出牌了。7月16日,人民日報海外網俠客島欄目發表了評論文章《那些失效的四大反腐「偽規律」》,文章列舉了中國反腐的四大偽規律,以下為文章主要內容。
島君認為,不妨稱之為「偽規律」。既然都偽了,犯事官員就別指望了。
偽規律一:退休或者退居二線就是安全著陸
根據這個規律,官員只要是退休了,或者退居閒職,就算「安全著陸」。其實,這個並沒有什麼依據。
根據俠客島的觀察,紀委現在秉持的態度是--「出來混總是要還的」,不論是省部級高官還是區區芝麻官,只要屁股不乾淨,概莫能外。這麼做的根據,說起來特別的正統,在《中國共產黨黨員紀律處分條例》第四條中規定:「堅持黨員在黨紀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黨內不允許有任何不受紀律約束的黨組織和黨員。凡是違犯黨紀的行為,都必須受到追究;應當受到黨紀處分的,必須給予相應的處分。」
案例:2014年5月,退休快一年的湖南省政協原黨組副書記、副主席陽寶華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組織調查。而今天的消息稱,他因為通姦被開除了黨籍。
偽規律二:在黨報、媒體上露臉就算沒事
以往,某官員如果要證偽對自己「出事」的各類傳言,往往採取很委婉的方式,比如去某個地方調研上個黨報,或者去餵喂海鷗爭取上個頭條,以這種「被人發現了」的方式擺出一個「我沒事」的樣子。關注反腐動向的人,也喜歡在媒體上猜測傳言官員的舉動變化。尤其是黨報,一直被外界看做「風向標」。
在以往,這似乎屢試不爽。不過,這一年多來的許多反腐大案,中紀委的速度不光給老百姓以驚喜,還讓不少地方黨報結結實實地驚掉了下巴。往往昨天甚至今天的報紙剛歡天喜地地報道某書記視察講話,今天書記就被帶走了。
案例: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2014年6月27日下午15:55發佈消息稱,廣東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涉嫌嚴重違紀違法,已經接受組織調查。根據廣東當地官方媒體報道,萬慶良在6月26日上午還曾主持會議,6月26下午,萬慶良到廣州市天河區就推進「穩增長、調結構」展開專題調研。天河區27日下午還召開會議研究部署落實萬書記指示,因接到萬慶良出事消息,會議尷尬結束。
偽規律三:紀委幹部一般不查自家人
在群眾的印象中,紀檢、監察系統的人都是「黑包公」,是專門找別人茬的,防腐拒變水平自然應該比普通官員要更高。不過,所謂「刀刃子砍不了刀把子」,這黑包公也容易「燈下黑」。從現實來看,紀檢監察系統的官員並不生活在真空中,貪腐分子對紀檢監察系統的官員不會是「敬而遠之」,而是千方百計一起拉下水。
王岐山上任伊始,就在全國紀檢系統高調開展了一次「整風」:清退會員卡。看似小事,其實是借此整肅了隊伍。中紀委還特意新設了個「紀檢監察幹部監督室」,專門負責對自家人違紀違法的監督。
案例:2014年5月9日,中紀委第四監察室主任魏健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組織調查。魏健之前分管金融反腐,負責西南省份。10天後,中紀委副局級紀律檢查員、監察專員曹立新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組織調查。
偽規律四:反腐考慮到「政治影響」,會適可而止
涉及到系統腐敗窩案,以及更大「老虎」的落馬,中央的查處自然會比較謹慎。但謹慎是一回事,有人竟借此發揮說,反腐會影響到人民群眾對執政黨的信心,從而動搖執政基礎。這種看似「政治正確」的論調,其實真是「別有用心」了,保不準是某些集團放風,意圖掩飾自己的問題。
所謂「公道自在人心」,從十八大以來的反腐效果看,雖然揪出的貪腐官員數目眾多,但民間輿論依然以正面評價為主,這就是反腐的民意。
案例:2014年3月15日,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徐才厚因涉嫌違紀問題接受組織調查。6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開除徐才厚黨籍,對其涉嫌受賄犯罪問題及問題線索移送最高人民檢察院授權軍事檢察機關依法處理。之後還有什麼?我們拭目以待。
其實,這些反腐「偽規律」之所以流行,就跟世界盃如果在南美大陸比賽,歐洲球隊就一定不會奪冠的傳言一樣,只是人們根據以往經驗和既有案例的一個粗淺總結,在一定時期產生了預測效果。結果,今年這些規律都失效了。
「偽規律」的流行,說明有些人對「明規則」(包括黨紀國法)不信任,卻對「潛規則」津津樂道,相信無所不在的「潛規則」能凌駕於法律和紀律之上。這造成的後果就是,人們不再相信「腐敗必被捉」,而是覺得貪腐被抓無非是「運氣不好」,甚至政治鬥爭的犧牲品等等。這種判斷不分黑白、不論正邪,混淆了是非。
新一屆中央上任後,掀起的反腐風暴,的確讓很多官員膽顫,官場中瀰漫著抱怨和消極。但改革總是有陣痛,之前讓一部分百姓承受了改革陣痛,如今輪到官員承受,又有何不可?中央極力想通過反腐樹立新的官場風氣,也向社會傳達了正確的價值觀。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其實,關於反腐的鐵律只有這一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