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北京青年報11月15日發表署名文章,文章稱中日關係如一團由歷史仇恨與現實衝突交叉編製的結子,沒有循序漸進、面向未來與合作雙贏的遠見,就難以迎來真正而持久的春天。原標題《中日關係:「堅冰」雖破寒流依舊》。全文如下:
本月10日,以亞太經合組織2014北京峰會為契機,以雙方「四點共識」為前提,中國國家主席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並進行25分鐘的會談,實現雙方兩年半以來首次首腦正式會談,也是因釣魚島危機而關係速凍兩年多的首次「破冰」。13日,中國總理李克強在東亞峰會再次短暫會晤安倍。然而,接踵而至的「破冰」並不意味中日政治關係即將告別寒冬,春暖花開,而是寒流依舊,令人難以樂觀。
世界媒體普遍發現,APEC「習安會」情景獨特,氛圍與眾不同。會談中,習近平堅決而明確地重申中方立場,安倍也小心翼翼繞過敏感點泛泛強調日方將堅持和平發展之路。「習安會」除本身具有破局意義外,中日間最實質性的斬獲是同意建立海上聯絡機制,避免發生直接衝突。
日方渴望雙邊峰會已久,中方堅持促成峰會的誠意和必要條件,但無論顧及APEC峰會東道主身份,還是著眼中日關係發展大局,中方樂意高姿態給予安倍做客參會的基本禮遇,並在日方有所表態後安排「習安會」,因此,才達成作為見面台階的「四點共識」。日媒稱「四點共識」體現了日方妥協,也有分析認為儘管雙方各讓一步,但日方承認雙方在東海問題上「各有立場」且彼此對立,本身就強調了中方意志。
日本官方當然不情願承認「四點共識」和「習安會」意味著己方讓步,雙邊峰會次日,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就公開宣稱日方釣魚島立場沒有變化。13日,岸田文雄在參議院外交防務委員會上再次澄清說,「四點共識」並不具法律約束力,也非國際承諾,而是應該得到尊重的雙方達成一致的共同點。連續「消毒」表明,日方不甘心在此輪博弈中失去話語權。
儘管安倍在北京期間強調日中「彼此需要」,應該一道努力改善關係,並通過持續對話協調下次雙邊峰會,貌似對日中關係未來充滿積極和樂觀情緒,然而,他13日出席東盟峰會並就南海局勢不點名地抨擊中方採取單方面行動。安倍一周之內的言行表明,其所謂努力改善雙邊關係的意願「口惠而實不至」,日方繼續在介入南海危機的錯誤軌道延續慣性,為日中關係在「破冰」後走向暖春製造障礙。
2005年,安倍初次就任首相時也曾邁出勇敢一步,開啟日中關係「破冰」之旅。然而,9年後的中日關係對位已明顯變化,日本經濟總量和綜合實力被中國完全超越,日本政治精英對華心態也嚴重扭曲,為釣魚島爭端轉向危機埋下伏筆。兩年多的危機博弈,日方失去1895年以來非法單方面實際控制釣魚島的態勢,陷入與中方拉鋸式的共同或交互控制狀態。釣魚島爭端不僅存在於法律和輿論層面,也無可迴避地存在於物理層面,並為世界各國所共知,是無可迴避的既成事實,更是日本千方百計試圖扭轉的困局。因此,中日關係不可能很快繞開釣魚島而迎來暖流,除非雙方達成某種承認爭議並凍結爭議的折中之策。
日中關係近兩年來明顯惡化的另一表徵是,日方在全球範圍內羅織針對所謂「中國威脅」的價值同盟或輿論同盟,在南海問題上竭力合縱連橫,拉攏、利誘相關國家拼湊遏華陣營,以圖「圍魏救趙」,迫使中方在釣魚島方面退讓。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鞭策和施壓,以及美國無力單獨制衡中國的無奈,也都刺激日方冒險走上強勢外交軌道,表現出與中國針尖對麥芒的架勢。
此次APEC峰會也許更加讓日方倍感失落,這倒並非緣於中方如何接待安倍的面子問題,而是緣於中國成功主導APEC的關鍵議題和未來方向,並推動制定亞太自貿區(FTAAP)發展藍圖。美國總統奧巴馬與習近平的中南海「莊園會」,進一步鞏固了中美元首定期家庭式私密會談的形式,凸顯了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穩定與深化。這些重大事態自然加劇日本角色的邊緣化,動搖美日同盟的堅固性,也將加劇日方與中方爭奪核心利益的緊迫感。因此,「破冰」後的日中關係斗而不破與寒冷不熱,幾乎是難以擺脫的基調。
後冷戰和全球化時代的國際關係形態已迥異往昔,兩個大國特別是鄰國很難「老死不相往來」或用簡單的「敵友」二元論來定性評估,圍繞核心利益的博弈更加複雜多變。中日關係如一團由歷史仇恨與現實衝突交叉編製的結子,沒有循序漸進、面向未來與合作雙贏的遠見卓識,就無法擺脫不斷遭遇嚴寒的結局,就難以迎來真正而持久的春天。(作者馬曉霖系博聯社總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