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新華網報道,從1月上旬河北省人大政協兩會率先登場,到最後三個省份即廣東、海南、吉林省人大會議2月9日開幕,2015年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兩會均已舉行。
依慣例在每年1、2月間陸續開幕的地方兩會,歷來是地方各級政府向民眾報告施政成果與制訂施政方向的「窗口」,也是3月初全國兩會的先聲。透過那些「出鏡率」最高的話題和熱詞,今年的地方兩會,透露出哪些發展新信號?
GDP增速,如何適應新常態
隨著當地兩會於本周落幕,全國31個省份的2014年經濟「成績單」全部出爐。從速度看,重慶GDP增長10.9%居全國第一,山西以4.9%墊底。從總量看,廣東去年GDP達6.78萬億元,連續26年位居全國之首,其人均GDP已破一萬美元大關。
2014年,全國有24個省份的GDP增速超過全國總體增速(7.4%)。其中,重慶、西藏、貴州、新疆、天津實現兩位數增長,山西、黑龍江、遼寧增幅低於6%。
與2013年相比,各省份GDP增速均出現不同程度回落。其中,山西、雲南落幅最大,超過4個百分點;遼寧、黑龍江的落幅超過2個百分點。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認為,經濟增速回落的核心因素之一是製造業下滑,特別是重化工和基礎能源行業。那些經濟重心集中於上述領域的省份,易成為增速回落的「高發區」。
在此背景下,各省份提出的2015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均較為謹慎。除西藏GDP預期增速與2014年持平外,大多數省份下調了年度增長目標。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就此指出,我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是規律性的客觀要求。因此,要設定適應新常態的增速指標,在穩定達標信心的同時,引導全社會把深化改革、提高增長質量作為最重要的任務。
一些專家也建議,可考慮增加與新生經濟發展考核有關的經濟創新或新常態指標,比如,R&D占GDP比重、海外直接投資(ODI)、創新驅動指標(R&D)和人類發展指數(HDI)等。
但專家指出,新的指標或考核方式,並不意味著可以放鬆甚至忽略GDP。
「GDP是宏觀經濟最核心、最基礎的指標,沒有增長的結構調整恐怕是徒勞的。」劉元春說。
新常態下,塑造新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詳細闡述的「新常態」,成為今年地方兩會熱詞,適應新常態、找尋新動力看點頗多。
梳理各地政府工作報告可見,地方發展的新動力既是落實頂層設計的國家戰略,也緊緊依靠自己的資源稟賦、區位優勢和地方創新。
31個省份都表示將積極參與或服務於「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甘肅將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段構建交通物流網絡;新疆將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福建擬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陝西將加快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廣東將探索建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港口城市聯盟。
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環渤海經濟帶等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也是地方發展欲乘的「東風」。
在上海、天津、福建等獲准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省市,自貿區建設都是政府工作重點。而且,遼寧、陝西分別表示,將申報大連自由貿易園區和絲綢之路經濟帶自由貿易園區。
在產業層面,創新驅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是各地發展新經濟的重點。北京要推動設立中關村民營銀行,支持私募股權基金、創業投資基金、天使投資發展;上海將全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廣東提出建設一批重大研發基地和協同創新中心,依托「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建設國家大數據研究中心。
各地對經濟發展新動力的謀劃,往往具鮮明的本地特色。浙江提出要大力發展互聯網經濟,福建、廣東重視海洋經濟,山西擬推動低碳創新、煤炭革命,山東、河南等傳統文化深厚的省份提出發展文化經濟。
中國新生經濟研究院院長郭夏認為,這些主動適應新常態的努力表明,各地更重視通過創新驅動、大眾創業,在逐步進入用創新改變傳統經濟的新常態,許多地方著眼於自己的特色制定規劃,這符合新興經濟差異化的規律。
關鍵之年,深改加快「落地」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二年,也是關鍵之年。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國資國企改革、預算管理改革、金融改革創新……各地兩會競相亮出今年的改革清單。
以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已成共識。「要用改革為一切創新開路、清障、除弊。」遼寧省省長李希的表態,很有代表性。
國企改革是今年各省區市改革的重點領域,「重組上市」、「混合所有制」、「整體上市」、「國有資本運營平台」等成為關鍵詞。上海市國資委主任徐逸波說,2014年推動了上海國盛集團、上海國際集團兩大流動平台的戰略轉型,2015年將把部分國企股權劃給兩大平台,啟動國資流動平台的實質性運營。
精簡行政審批事項、規範中介服務、公開權力清單……各地兩會上,政府紛紛曬出簡政放權釋放「紅利」的成績單,並提出下一步簡政放權的著力點。代表委員們熱議簡政放權,並指出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比如放權「躲貓貓」、玩「數字遊戲」,以及權力轉移給「二政府」等。
「自貿區」是今年地方改革的一個熱詞。上海在自貿區獲准擴容後,提出自貿區制度創新要保持先發優勢。第二批自貿區試點省份福建提出,突出對台特色,推動貨物、服務和各類要素自由流動,建設兩岸經濟合作示範區。天津表示要與上海自貿區形成互補試驗、對比試驗,在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發展實體經濟、壯大融資租賃業等方面實現更大突破。
改革不僅是經濟發展最大的刺激政策,也是民眾期望美好生活最重的寄托。一些地方政府網站上出現了許多這樣的建言:「加快教育改革發展,起跑線上看公平」,「加快醫改,醫患關係要抓源頭」,「要加快出租車行業改革」,「讓冤假錯案更少」……期盼之殷,溢於言表。
民生關切,又添「新成員」
民生,是地方和全國兩會最接地氣的熱門話題。
從今年的地方兩會看,醫療、養老、環保等民生領域傳統「熱詞」仍備受關注。比如,湖北、重慶、上海、安徽等地代表委員關注異地醫保,建議推進醫保城鎮、農村並軌和全國層面「漫遊」。北京、浙江、江蘇、廣東等地代表委員建議以立法規範養老資源的投入分配,解決社區養老服務需求。
多省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曬出了「治霾成績單」,如PM2.5平均濃度北京下降4%、河北下降12%、天津下降13.5%。不過,北京市市長王安順坦言:「目前北京不能稱為宜居城市。」顯然,中國的「呼吸保衛戰」仍然在路上,為此江蘇將治霾列為十大民生實事,河南省人大代表建議制定大氣污染防治條例。
民生除了「老問題」,還有「新關切」。開年出現的現實問題,令出租車、城市安全議題成為地方兩會上關注的焦點。
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周正宇表示,北京已啟動研究出租車行業改革。上海市交港局局長孫建平表示,互聯網專車是未來發展方向,需依法依規指導,與出租車運營形成良性互補。
上海市市長楊雄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2015年要切實增強安全意識,加強大型活動安全風險的科學評估和應急準備。北京、上海等地代表建議,特大城市設立常態化公共安全管理職能部門。
「地方兩會反映普通民眾的訴求,實現『民有所呼,會有所應』,是人民的共同期待。」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張希賢說。
政治清明,法治與反腐受關注
作為四中全會之後召開的地方兩會,法治與反腐是重要話題。
出現「系統性、塌方式腐敗」的能源大省山西,頗受關注。「深刻汲取我省發生嚴重腐敗問題的慘痛教訓,決不允許任何腐敗分子逍遙法外。」山西省省長李小鵬在兩會上說。
據悉,山西圈定了今年反腐敗鬥爭的重點領域,將專項整治。同時以出台煤炭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為標誌,全面啟動「煤炭管理革命」,此舉不僅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對淨化政治生態也有治本影響。
在各地人大會議所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法治」份量很重。
在安徽省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法治」今年單獨成篇,且出現10次之多,去年只有3次。
四中全會提出的積極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在今年地方兩會上引起迴響。北京市人大代表張學兵建議成立政府法律顧問團提供有償服務。已經普遍建立政府法律顧問制度的山東省,今年的重點是「加緊完善」。有政協委員舉例指出,法律顧問未能在很多大型項目引進時提前介入。
建設法治政府,意味著政府不應該「任性」做事。在有的地方政府「一夜限牌」的失信之舉曝光後,江蘇省人大會議在通過的大氣污染防治條例中提出,「限牌」需提前30天向社會公告,以消除民眾的猜測和疑慮。
兩會也是高層人事調整的場合,李紀恆當選雲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陳豪當選雲南省省長,乃依木·亞森當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雪克來提·扎克爾當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席,臧獻甫、柯尊平、王榮分別當選天津市、四川省和廣東省政協主席……2015年初的中國省級政要新陣容值得關注。
|